雪线的晨光刚爬上望雪驿站的毡顶,驿站旁的空地上已围满了山民与商队伙计。沈砚秋蹲在地上,手中握着一把打磨得发亮的铁锄,锄刃呈弧形,比山民们常用的石锄薄了不少,木柄也经过打磨,握着格外趁手。顾长风则在一旁摆放着几样东西:用韧性极好的藤条与木杆扎成的担架、边缘包了铁皮的木桶、还有一个用两块木板与绳索制成的简易绞车。今日,他们要将中原与西域的实用技术教给山民与牧民,通过改良工具,让驿站值守、药材种植、物资转运都变得更轻松。
“沈公子,这铁锄看着小巧,真能比石锄好用?”阿木蹲下身,伸手摸了摸锄刃,冰凉坚硬的触感让他有些疑惑。山民们世代用的都是石头打磨的锄头,笨重不说,开垦冻土时还极易崩裂,之前开垦药材地,十几把石锄坏了大半,进度慢得很。
沈砚秋笑着点头,拿起铁锄走到一旁的空地上,用力一锄下去,泥土立刻被翻起一块,比石锄翻的土块大了一倍不止。“你看,铁锄刃硬且薄,开垦冻土时省力,还能深耕,种下去的药材种子更容易扎根。”他说着,将铁锄递给阿木,“你试试。”
阿木接过铁锄,深吸一口气,学着沈砚秋的样子锄下去,果然毫不费力,土块应声而起。他眼睛一亮,又连锄了几下,脸上满是欣喜:“真的好用!比石锄省力气多了!若是有这铁锄,咱们的药材地不出半月就能开垦好!”周围的山民们也纷纷围上来,争着要试试铁锄,啧啧称赞声不绝于耳。
沈砚秋趁机说道:“这铁锄的打造法子不难,我已经让中原商队的铁匠留下了图样,还教了驿站的铁匠如何炼铁、锻打。以后山民们想要铁锄、镰刀,都能自己打造,不用再靠商队交换了。”他说着,拿出一张羊皮纸,上面画着铁锄、镰刀、斧头的打造图样,标注着尺寸与锻打步骤,递给阿木,“你把这图样教给部落的铁匠,让他们照着练,有不懂的地方,再让信使问我们。”
另一边,顾长风正给山民与商队伙计演示改良后的藤条担架。之前救援伤员时,山民们用的是木板拼接的担架,笨重且颠簸,伤员躺在上面格外受罪。顾长风改良的担架用粗细均匀的藤条编织成床面,两端用结实的木杆固定,边缘还缝了羊毛毡,既轻便又柔软。
“大家看,这种藤条担架比木板担架轻一半,两个人就能抬着走,就算在狭窄的山道上也能灵活转弯。”顾长风让一个学徒躺在担架上,两个山民试着抬起来,果然毫不费力,学徒也笑着说:“躺在上面软软的,一点都不颠。”
顾长风又指着担架侧面的绳索:“这绳索可以调节松紧,若是伤员骨折,还能用来固定身体,避免移动时加重伤势。之前雪崩救援时,若是有这担架,伤员也能少受些罪。”山民们立刻围上来,学着顾长风的样子编织藤条,顾长风在一旁耐心指导:“藤条要选刚晒干的,太湿易断,太干易脆,编织时要每隔三指缠一道麻绳,这样更结实。”
驿站的角落里,几个商队伙计正围着改良后的铁皮木桶议论。之前驿站存水用的是普通木桶,雪线低温下极易冻裂,而且装水多了还会漏水。沈砚秋让铁匠在木桶边缘包了一圈铁皮,桶底也加了铁皮衬底,还在桶口装了木盖,既防冻又防漏。
“之前我们商队运水,走不了半日木桶就漏了大半,有了这铁皮木桶,就算在雪地里走一天,也不会漏水。”一个商队掌柜的抱着木桶,晃了晃里面的水,果然滴水不漏。沈砚秋道:“不仅是运水,装粮食、药材也能用,铁皮能防潮,还能防止老鼠啃咬。你们回去后,也可以把商队的木桶都改成这样,能减少不少损耗。”
正说着,一个牧民牵着两匹骆驼走过来,满脸愁容。他用生硬的中原话说道:“沈公子,顾先生,骆驼运货……太累,货物捆不好,还会掉下来。”原来草原牧民与山民转运物资时,都是用麻绳将货物直接捆在骆驼背上,既不稳当,又容易磨伤骆驼,遇到颠簸的山道,货物时常掉落。
沈砚秋立刻让人牵来一匹骆驼,拿出他改良的货物支架——用两根木杆制成三角形的架子,架在骆驼背上,两侧装了可以拆卸的木盒,底部铺了羊毛毡。“你看,把货物放在木盒里,再用绳索固定在架子上,既稳当又不会磨伤骆驼,还能多装些货物。”他说着,让伙计们把几包药材放进木盒,固定好后,牵着骆驼在空地上走了几圈,木盒里的药材纹丝不动。
牧民眼睛一亮,立刻让身边的人帮忙,给另一匹骆驼装上支架,试着放了几袋青稞,果然十分稳当。“太好了!这样运货,再也不怕掉了!”他兴奋地说道,又追问沈砚秋这支架的做法,沈砚秋耐心地给他讲解木杆的长度、架子的角度,还让他看了图样,牧民立刻掏出兽骨,用炭笔把图样画了下来。
午后,众人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学习不同工具的改良与制作。沈砚秋带着铁匠们在驿站的简易铁匠铺里,教他们如何炼铁、锻打农具,火星溅起,落在雪地上,瞬间融化成小水点;顾长风则带着山民与医疗学徒,在林间砍伐合适的藤条,编织担架与背篓,藤条的清香混合着木材的味道,格外清新;阿木则带着年轻的山民,学着制作骆驼运货支架,木屑纷飞中,一个个简陋却实用的支架渐渐成型。
忽然,驿站的值守山民跑来喊道:“阿木盟主!沈公子!听风驿站那边说,运柴火的队伍被困在冰坡下,柴火太重,拉不上来!”众人心中一紧,顾长风立刻道:“正好试试咱们改良的绞车!”他说着,让人把简易绞车抬过来——这绞车是沈砚秋根据西域商队的提水工具改良的,用一根粗木杆做支架,中间穿一根转轴,转轴上绕着粗麻绳,一端绑着挂钩,转动转轴就能将重物拉上来。
一行人立刻带着绞车赶往冰坡下。只见十几名山民正围着一堆柴火发愁,冰坡陡峭光滑,柴火堆在坡下,根本无法往上搬。沈砚秋指挥众人将绞车固定在坡顶的大树上,把麻绳的挂钩挂在柴火堆旁的木头上,然后让四个人转动转轴。随着转轴转动,麻绳渐渐收紧,柴火堆缓缓被拉上坡来,原本需要十几个人费力搬运的柴火,此刻四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太神奇了!这东西太好用了!”山民们欢呼起来,纷纷围上来查看绞车的构造。沈砚秋笑着解释:“这绞车不仅能拉柴火,以后转运重物、搭建驿站的木梁,都能用到。我已经把做法写在图样上,每个驿站都能做一个,以后干活就省力多了。”
夕阳西下时,众人带着改良后的工具返回望雪驿站。山民们拿着新打造的铁锄、编织好的藤条担架,牧民们牵着装了运货支架的骆驼,每个人脸上都满是收获。阿木捧着一把刚锻打好的镰刀,对沈砚秋与顾长风道:“沈公子,顾先生,多谢你们教我们这些法子!有了这些工具,不管是种地、运货还是救援,都方便多了!我们以后一定能把驿站守得更好,把商道护得更稳!”
沈砚秋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道:“这些工具再好,也得靠大家好好用。技术传下来,还要一代代改进,适合咱们雪线与草原的,才是最好的。”顾长风点头补充道:“以后若是遇到工具不好用的地方,你们可以自己试着改,改好了也告诉我们,咱们再教给其他部落与商队,让大家都能受益。”
入夜后,驿站内的灯火格外明亮。山民们与商队伙计们围坐在火堆旁,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讨论着白天学到的技术,有的说要明天就用铁锄开垦药材地,有的说要多做几个绞车放在各驿站,还有的说要教草原上的牧民编织藤条担架。火堆的光芒映在每个人脸上,温暖而明亮。
沈砚秋与顾长风站在驿站门口,望着远处的天山。月光洒在雪地上,泛着淡淡的银辉,驿站旁的铁匠铺里,还有零星的火星闪烁,那是山民们在趁着夜色练习锻打铁锄。“你看,技术就像这火种,只要传下去,就能燎原。”顾长风轻声道。
沈砚秋点头,目光坚定:“是啊,工具改良了,干活省力了,大家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商道也才能越来越繁荣。这些技术,是咱们留给雪线与草原最实在的礼物。”
夜风轻柔,带着柴火的暖意。远处传来山民们爽朗的笑声,夹杂着锻打农具的“叮叮”声,与驿站内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雪线之上最鲜活的乐章。沈砚秋与顾长风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些被改良的工具,不仅能让劳作变得轻松,更能让技术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让这条丝路商道,在智慧与汗水的浇灌下,走向更安稳、更富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