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雾与鼓声
晨雾从雪山脚下铺来,渠水像一条银蛇穿城而过。城门外,三通鼓声在雾里回荡,骆驼抬头,铃声叮当应和。阳光从天山背后探出头来,把渠面染成一片碎金。
沈砚秋勒住缰绳,回望身后的商队。驼峰起伏,像一座座移动的小山。他抬手示意,队伍在渠边停下。
“水很清。”杜衡蹲下身,掬起一捧,“雪山来的,带着甘甜。”
“甘甜的水,养出甘甜的葡萄。”阿尔斯兰笑,眼角皱纹像被风沙磨过的石头。
罗衣把水囊递过去,轻声道:“先润润嗓子,等会儿还有礼仪要走。”
城门官已在等候。白诃黎城主站在旗下,衣袍素净,目光沉静。
“远道辛苦。”白诃黎拱手,“入城有三礼,呈牒、献礼、盟誓。”
二、入城三礼
沈砚秋点头,从袖中取出商牒,双手奉上。城门官接过,逐行念出:“商队名,沈氏;货物,丝绸、茶叶、瓷器;来处,长安;去处,西域诸城邦……”声音在雾中散开,像石子落进渠水。
“呈牒毕。”白诃黎道,“献礼。”
沈砚秋示意,两名伙计抬上礼盒。盒盖揭开,一匹丝绸在晨光里泛着柔光,一包龙井茶叶清香透出,一件青瓷瓶温润如玉。
“丝绸为路,茶叶为友,瓷器为信。”沈砚秋道。
白诃黎接过青瓷,指尖在釉面上停了一瞬:“好一个为信。”
盟誓在渠边的石台举行。台上立着一块旧碑,碑文斑驳。白诃黎将右手按上:“以市为信,以民为本。”
沈砚秋亦按上:“互惠互利,共护商道。”
两人齐声:“若有违背,愿受城邦律法处置。”
鼓声再起,城门官高声宣布:“沈氏商队,准予入城!”
三、渠边街市
队伍缓缓进城。主渠在左侧流淌,孩童在浅滩追逐,水花溅在石板上,碎成细小的光。渠边,女人们捶洗衣物,笑声与水声交织。烤馕的麦香、烤肉的孜然香、果干的甜香,顺着风一路铺到市场。
工匠们在修摊位,木板敲击声清脆。白诃黎引众人到渠边凉亭坐下,凉亭外葡萄藤新叶刚展,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织出斑驳的网。
“市场分四区。”白诃黎道,“东丝瓷,西茶香料,南皮毛,北综合。”
“愿在东区得三摊,西区得两摊。”沈砚秋道。
市场官点头:“可。念是首支大规模入城商队,免三月租金。”
阿罗憾插话:“度量衡须统一,中原斤两尺与本地度量并行,立标准器于申诉处,便于核对。”
财政官阿合买提抚须:“税率初定五厘。”他顿了顿,“有一请——贵方每月朔日开商道讲座,教我城邦商人识货、识价、识契约。”
沈砚秋拱手:“愿效绵薄。”
四、文书与“价目绳”
文书在凉亭下写就,汉文与龟兹文并列。罗衣逐句翻译,确保双方无异议。白诃黎与沈砚秋分别签字盖章。
此时,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麻绳,绳上每隔寸许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
“此绳名为‘价目绳’。”他道,“我在长安与河西商道常用。绳结不同,代表不同品级与价格。以青、白、赤三色丝线标记:青为贱,白为平,赤为贵。绳头一结,为基准价;每往后一结,上浮若干。各地商队一看便知,无需多言。”
他将绳递给市场官:“今日起,可悬于市场申诉处。买卖双方有争执,以绳为证,以器为凭。”
市场官接过,试着解了几个结,眼中一亮:“此法简明,不易争执。”
阿合买提亦点头:“既可减少口舌,亦可防人暗抬物价。”
白诃黎抚掌:“今日之事,写在水上,也写在绳上。”
“愿水长清,绳不乱。”沈砚秋回敬。
五、文化交流的约定
午后,白诃黎引众人去看城北的文化交流中心。那是一座依渠而建的小院,院里有一株老榆,枝叶如盖。
“这里可做音乐、舞蹈、饮食之交流。”白诃黎道。
“第七日,市场重启,可办一场‘文化之夜’。”沈砚秋提议,“诸国商人各展所长。”
“好。”白诃黎点头,“让音乐顺着渠水,流过每一条街。”
六、暗线与警示
傍晚,罗衣独自沿渠而行。夕阳把水面染成橘红,孩童散去,渠边只剩几位老人在闲谈。她走到一座小桥上,风从上游吹来,带着一丝凉意。
桥下有影子掠过。罗衣低头,看见一个黑斗篷男子蹲在渠对岸,正与一名本地商人低语。她悄悄靠近,只听见“摊位”“税率”“通道”几个词,便被对方察觉。
黑斗篷男子抬头,目光如蛇吐信,嘴角勾出一抹冷笑,转身没入小巷。罗衣追了两步,小巷尽头是一堵高墙,墙上有新抹的黄泥,泥上留着半个掌印和一道划痕——形似蛇盘沙。
她回到凉亭,见沈砚秋正与阿罗憾讨论价目绳的悬挂方式。罗衣低声把所见所闻说了。
沈砚秋沉吟片刻,抬眼望向渠水:“风会把消息吹远,也会把影子吹近。我们先把灯点亮,再看谁怕光。”
秦十三握紧刀柄:“要不要我带人巡夜?”
“巡。”沈砚秋道,“但记住,不要惊扰市井。我们要的是秩序,不是恐慌。”
七、价目绳初试
次日一早,市场尚未完全开市,价目绳已悬于申诉处。几名粟特商人围上来,手指在绳结上快速游走,不时点头。
“此法甚妙。”一名商人用不太熟练的汉话道,“一看便知贵贱,交易快多了。”
一位本地织户也凑过来,摸着绳上的赤丝结,笑道:“我这绸,能到赤结么?”
市场官笑着摇头:“先到白结,卖得好,下月再议。”
人群一阵哄笑,气氛轻松。沈砚秋看着这一幕,心中微定。他知道,这根看似普通的绳子,将成为市场信任的起点。
八、金手指的深意
午后,白诃黎与沈砚秋并肩走在渠边。白诃黎道:“你这价目绳,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商道之上,最怕的是信息不对称。”沈砚秋道,“绳结是‘看得见的规则’。人人可看,人人可信,争执自然就少了。”
白诃黎点头:“你带来的不只是货,还有方法。”
沈砚秋望向远方的雪山:“方法,比货更能走远。”
九、尾声
夜深,风从榆树叶间穿过,发出“沙沙”的声响。罗衣躺在床上,耳边仍有渠水流动的声音,像一首没有尽头的歌。她想起那个黑斗篷男子的眼神,心中微微一紧。
与此同时,城北的井栏下,有手指在石头上轻轻划过,留下一道细痕。月光照在上面,像蛇在沙中留下的痕迹。
第二天,市场将正式分配摊位。价目绳已挂好,标准器已就位,人们在期待中睡去,只有渠水不知疲倦地流淌,像在悄悄运送着什么——也许是希望,也许是考验。
而在城墙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抬头望了一眼悬挂的价目绳,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