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屏上跳出新标题——【法外狂徒张三】
大秦的咸阳宫里,嬴政刚听完李斯汇报律法推行情况,见了这七个字,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
“法外狂徒?”
他冷哼一声,手指在案上敲得笃笃响,“我大秦律法,事无巨细,小到盗一钱,大到谋逆,皆有定刑,何来‘法外’?狂徒敢在法外行事,怕不是活腻了?”
秦朝的律法以严苛着称,连弃灰于道都要受刑,竟有人敢自称“法外狂徒”,这简直是在挑衅他的权威。
李斯也躬身道:“陛下,依臣看,或许是后世普及律法的视频?用‘狂徒’之名警示世人遵纪守法,也未可知。”
嬴政哼了一声,没说话,眼睛却死死盯着光屏——倒要看看,这“张三”是何方神圣,敢如此猖狂。
【视频画面亮起,出现一个戴眼镜的男子,穿着干净的衬衫,斯斯文文,嘴角噙着笑,看着像个教书先生。
可他一开口,语气却带着股欠揍的嚣张:“打我呀?有种你就来打我呀!你怎么不打我呢?”】
【他扶了扶眼镜,继续道:“说实话,要是我想变成人渣,条件比你们都得天独厚。
我研究法律这么多年,真要犯法,能做到‘完美犯罪’——就算你们找到线索,抓到我,也定不了我的罪。”】
“岂有此理!”
嬴政“嚯”地站起来,龙袍扫得案上的竹简哗哗作响,“狂妄!简直狂妄至极!在我大秦,敢说这话,当场就给你枭首示众,让你知道什么叫‘法网恢恢’!”
他最恨这种挑战律法权威的人,恨不得顺着光屏钻进去,把这“张三”拖到咸阳街头砍了。
旁边的扶苏连忙拉住他,劝道:“父皇息怒!儿臣看此人言语夸张,倒像是故意激人——或许是用反话讲律法?
比如哪些行为看似没事,实则已犯法;哪些‘完美犯罪’,其实早有破绽……” 他性子仁厚,更愿意往“教化”的方向想。
【弹幕里,网友们的评论早已刷屏,带着调侃和熟稔:
“张三一笑,生死难料;红光一闪,起步死缓。”
“罗老师(张三的扮演者)又开始了他的‘犯罪小课堂’,每次都把刑法讲得像故事会。”
“别被张三骗了,他说的‘完美犯罪’,其实全是刑法里的知识点——教你怎么不犯法,才是真的。”
“张三:我只是理论上的法外狂徒,现实中我是普法先锋。”】
“张三一笑,生死难料?”
刘邦看着弹幕,乐了,拍着大腿道,“这张三听着像个混不吝的泼皮啊!不过这话有意思,比萧何那本《九章律》好懂多了。”
他当年是泗水亭长,见多了钻律法空子的泼皮,倒觉得这“张三”的调调,比枯燥的法条更能让人记牢。
曹操摸着下巴,眯起眼睛:“此人看似嚣张,实则句句不离‘法律’‘定罪’。
他说‘定不了罪’,怕不是在讲‘罪刑法定’?哪些行为法律没规定是罪,就不能定罪——这倒是有点意思,比咱们‘春秋决狱’(根据儒家经典断案)要清楚得多。”
【视频里的男子还在“作妖”:“比如啊,我要是捡了别人的手机,对方来找,我说‘没见着’,这叫侵占;但我要是说‘你给我五百块,我就告诉你在哪’,这就可能构成敲诈勒索……”
他越说越细致,把各种“擦边球”行为拆解开来,告诉你哪些踩了法律红线,哪些在合法边界内。】
朱元璋盯着屏幕,对朱标道:“标儿你看,这法子比咱贴告示管用。
咱的《大明律》写得再细,百姓也懒得看;他用‘张三犯罪’当例子,老百姓听得津津有味,自然就记住了哪些不能干。”
他虽爱用重刑震慑,但也知道“教化”的重要性,此刻倒觉得这“张三”的普法方式,实在高明。
李世民也点头:“是啊,律法再严,百姓不懂,也枉然。
这张三用‘狂徒’的壳子装‘普法’的核,让听的人笑着就懂了规矩,比御史台天天喊‘遵纪守法’强多了。”
他想起贞观年间修订《唐律疏议》,虽力求简明,可普通百姓还是看不懂,此刻见这“张三”的方式,竟生出几分“若在大唐推行,定会少许多冤案”的念头。
嬴政看着视频里“张三”讲“捡手机算不算犯罪”,又看了看弹幕里的解释,脸色慢慢缓和下来。
他想起大秦律法虽严,可百姓多不识字,常有“不知法而犯法”的事——比如偏远乡野的百姓,不知道“私斗”要判重刑,打了架才知道闯了祸。
“原来如此。” 嬴政坐回王座,语气缓和了些,“用‘狂徒’说律法,让百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倒比一味严惩,多了几分‘教’的意思。”
他看向李斯,“李斯,回头让博士们把大秦律法编成故事,像这‘张三’一样,说得通俗些,让百姓都能听懂。” 李斯连忙应下,心里暗叹——陛下这是被“张三”点醒了?
视频里的“张三”还在讲着各种“奇葩案例”,从“偷共享单车算不算盗窃”到“帮朋友‘出头’打了人,要负什么责”,句句不离律法条文,却讲得像街坊邻里的琐事。
各朝代的老百姓听得入了迷,连最不爱听大道理的市井泼皮,都竖着耳朵——原来犯法离自己这么近,原来“不犯法”有这么多门道。
林远看着视频,仿佛想起自己大学当年初始法律的时候时,也是被“张三”的案例吸引,才慢慢弄懂那些枯燥的法条。
他知道,这“法外狂徒”的外壳下,藏着的是“知法守法”的内核——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律法走进寻常百姓家。
嬴政看着光屏上“张三”温和的笑脸,突然觉得,后世这普法方式,倒也不错。毕竟,让百姓“懂法”而不犯法,比“怕法”而不犯法,更能让天下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