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江西中西医院迎来一位特殊的访客——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哈里森博士。他是麦克莱恩教授的故交,专程来华考察医学教育。哈里森身材高大,金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中带着西方学者特有的自信与审视。
麦克莱恩亲自陪同参观,第一站便安排在中西医结合科。“这是我院特色科室,尝试融合中西医学精华。”麦克莱恩介绍道。
哈里森环视简朴的诊室,目光落在墙上的经络图和桌上的针灸模型,嘴角微扬:“有趣。美国也有针灸热,不过是些替代疗法,登不得大雅之堂。”
赵海桥主任上前迎接:“欢迎哈里森博士。中西医各有所长,我们正在探索结合之路。” “结合?”哈里森轻笑,“科学和玄学如何结合?”
此时,护士送来新病人——一位农妇带着十岁左右的男孩。孩子面色苍白,腹部胀大,青筋暴露。 “肝硬化腹水,西医诊断明确。”梁启远汇报病史,“已经过利尿、放液等治疗,效果不佳。”
哈里森查看病历后断言:“终末期肝病,预后极差。应该准备临终关怀了。”
林闻溪正在为孩子切脉,闻言抬头:“未必。中医认为此病虽重,尚有转机。” 哈里森挑眉:“转机?莫非要用草根树皮治肝硬化?”
麦克莱恩打圆场:“让林同学说说他的见解。” 林闻溪沉稳道:“此子脉弦细无力,舌淡紫苔白腻,乃肝郁脾虚,血瘀水停。当健脾利水,活血软坚。”
哈里森不以为然:“肝细胞已大量坏死,如何软坚?这不符合病理学原理。” “中医之肝非仅解剖之肝,”林闻溪解释,“包括疏泄功能。健脾可改善整体机能,活血可改善微循环...”
“诗意盎然,但缺乏科学依据。”哈里森打断他,“麦克,你们真的允许用这些方法治疗危重病人?”
赵海桥开口:“博士不妨观察疗效再下结论。我们已治愈多例类似患者。”
哈里森耸肩:“幸存者偏差。我只相信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
治疗开始了。林闻溪取针针刺足三里、阴陵泉、水分等穴;又予中药黄芪、白术健脾,丹参、桃仁活血,车前子、泽泻利水。
哈里森看着摇头:“针刺几个穴位就能改变肝功能?喝些苦水就能消除腹水?这简直是中世纪巫术!”
梁启远忍不住反驳:“博士,我亲眼见过这些治疗的有效性。” “年轻人,眼见未必为实。需要双盲试验,需要统计数据...”
正争论间,孩子突然呼吸急促,面色发绀——是腹水压迫导致的呼吸困难。
“需要立即腹腔穿刺放液!”哈里森果断道。 林闻溪却取针急刺人中、内关、膻中穴:“请稍等,针刺或可缓解。”
哈里森勃然变色:“这是拿生命开玩笑!麦克,你必须阻止他们!” 麦克莱恩犹豫片刻:“给林同学三分钟。”
奇迹发生了:针刺后不久,孩子呼吸逐渐平稳,面色转红。哈里森难以置信地检查生命体征:“这...这不可能...”
林闻溪平静道:“针刺可调气机,气行则水行。非直接消除腹水,而是改善整体状态。”
随后几日,中西医结合治疗继续。孩子尿量渐增,腹围减小,精神好转。哈里森每天来看,面色日渐凝重。
第五日,他带着刚做的肝功能报告来找麦克莱恩:“数据确实改善。但是巧合?还是自然病程?”
麦克莱恩微笑:“我开始也如你般怀疑。但在中国这些年,我见过太多无法用西医解释的疗效。”
哈里森仍不服气:“即使有效,机制不明,如何推广应用?” 此时,赵海桥请哈里森观摩一例面瘫患者的治疗。
患者口服西药维生素b族,同时针灸治疗。林闻溪取穴地仓、颊车、合谷等,针到病所。 “面瘫有自愈倾向,如何证明是针灸的效果?”哈里森质疑。
林闻溪不答,只请患者做各种表情动作。针前患者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闭目;针后十分钟,已能轻微活动。
哈里森皱眉:“可能是心理作用。” 林闻溪请来另一位面瘫月余的患者,同样治疗,同样即时见效。
“这...”哈里森第一次语塞。 麦克莱恩拍拍老友肩膀:“亨利,医学的海洋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西方科学不是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
哈里森沉默良久,最后道:“我仍然难以完全接受。但必须承认,有些现象超出我的理解范围。”
傍晚,哈里森独自来到中西医结合科。林闻溪正在整理医案,见他来,起身相迎。
“年轻人,”哈里森语气缓和许多,“你能用科学语言解释针灸的作用吗?” 林闻溪思索片刻:“或许可以理解为通过刺激特定部位,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就像钥匙开锁,刺激特定穴位可启动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
哈里森若有所思:“有点像神经反射原理...但经络与已知的神经走向并不完全吻合。”
“所以需要更多研究。”林闻溪诚恳道,“中医积累了数千年经验,但需要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而西医虽精于机理,有时却忽视整体调节。二者结合,岂不完美?”
哈里森长叹一声:“我今天的表现一定像个傲慢的傻瓜。”他望向墙上的《大医精诚》匾额,“你们中医强调的‘精诚’二字,或许正是现代医学所缺失的——对患者的整体关怀,对生命奥秘的敬畏。”
次日,哈里森出人意料地要求学习针灸基础。在林闻溪指导下,他亲自体验了得气感。
“奇妙的感觉!酸麻胀重,确实不同于普通刺痛。”他兴奋地说,“这可能是刺激了深层感受器!”
临别时,哈里森对麦克莱恩说:“詹姆斯,你是对的。医学不应有门户之见。我回国后会提议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也许能从科学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他又对林闻溪说:“年轻人,保持开放心态。中医需要现代化,但不该西化。保持特色,用科学验证,这是条艰难但正确的路。”
送走哈里森,麦克莱恩对林闻溪说:“你看,偏见源于无知。消除偏见的最好方式不是争论,而是展示疗效,耐心解释。”
林闻溪深有感触:“今日方知,弘扬中医不仅需要医术,更需要沟通的智慧和包容的心态。”
他在日记中写道:“哈里森博士从质疑到接纳的过程,让我看到中西医对话的可能。傲慢源于无知,偏见始于隔阂。唯有以疗效为证,以开放心态交流,方能消弭分歧,共探医道...”
夕阳余晖中,林闻溪仿佛看到一条道路在眼前延伸——中西医从碰撞到理解,从对立到融合的道路。这条路漫长而艰难,但每一步都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