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将至,南昌城已是暑气蒸腾。这日清晨,医学堂布告栏前挤满了学生,对着新贴出的一份《江西省医疗卫生管理暂行办法》议论纷纷,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惊愕与愤慨的声音。
\"岂有此理!\"顾静昭首先拍案而起,指着条文的手微微颤抖,\"'凡未通过西医基础考试者,不得行医'——这岂不是要将中医赶尽杀绝?\"
梁启远挤到前面细看,脸色也渐渐凝重:\"'所有药铺须在西药局注册,中药制剂需经化学检验'...这般一刀切,乡间郎中如何生存?\"
林闻溪默默读完全文,心渐渐沉入谷底。这份由省卫生处新颁的章程,看似推进医疗规范化,实则处处针对中医设限。最令人忧心的是第六章明确规定:\"乡村医疗从业者须具备现代医学知识,两年内未通过考核者吊销行医资格。\"
\"爷爷来信说乡间已经人心惶惶。\"林闻溪沉重地说,\"青囊镇九成郎中都是祖传医术,如何通得过西医考试?\"
人群顿时哗然。这些学子大多来自江西各地,深知乡间医疗实情。若此章程严格执行,全省将有大半村庄陷入无医可用的境地。
\"我们必须发声!\"周振邦振臂一呼,\"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遭殃!\"
然而如何发声?向谁发声?学生们分歧立现:
梁启远主张理性沟通:\"应当起草建议书,向卫生处说明实际情况。\" 顾静昭情绪激动:\"当联合全省中医界,集体抗议!\" 更有激进者提议罢课游行。
争吵声中,林闻溪悄然退出人群。他想起爷爷信中的嘱托,想起义诊时见过的那些贫病交加的百姓,想起中西医教员们的谆谆教诲...
午后,他敲响了陆九芝老先生的办公室门。出乎意料,麦克莱恩博士也在座,二人正对章程条文摇头叹息。
\"学生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林闻溪恭敬行礼。 陆老示意但说无妨。
\"章程本意或是规范医疗,但脱离实际。\"林闻溪冷静分析,\"若能既尊重西医科学标准,又考虑中医特色,既规范行医资格,又保障百姓就医...\"
他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何不由医学堂师生共同起草一份《中西医协同医疗建议书》,既指出章程弊端,又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两位老师相视颔首。麦克莱恩道:\"林,你说到了关键。在德国,传统医学也有类似困境。完全否定或全盘接受都不明智。\"
陆老拍板:\"此事关系重大,须从长计议。闻溪,你可召集有志同学,先行研讨。\"
当晚,医学堂自习室灯火通明。三十余名中西医学生齐聚一堂,激烈争论至深夜。 finally达成共识:不起对抗,而求建设;不护短,而求改进。
由林闻溪执笔,秦若虚提供数据支持,顾静昭整理中医理论,梁启远完善西医论述,周振邦负责文字润色...一份特殊的《请愿书》开始酝酿。
他们首先调研全省医疗现状:江西七十二县,西医不足百人,且多集中在省城;中药铺逾千家,服务八成以上人口。若强行推行新章,预计七成乡村将陷入无医可用的困境。
继而分析章程具体问题:将西医标准强加中医考核,犹如以尺量重;忽视中药传统炮制特色,要求全部化学检验,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最后提出建设性意见:建立中西医分别考核体系;制定中药传统炮制规范;设立过渡期保护乡村医疗;鼓励中西医协同诊疗...
七日后的清晨,百余名学生整齐列队,青衫飘飘,向省府进发。他们手捧万言《请愿书》,抬着连夜赶制的《全省医疗现状图》,抬着收集的千份乡民求医手印。
卫生处官员起初不以为然:\"学子懂什么政务?\" 但当展开那幅三米长的医疗现状图,看到密密麻麻的\"无医村\"标记;当读罢那本沉甸甸的乡民求医手印册,看到那些歪歪扭扭的名字和手印...
官员们的脸色渐渐凝重。
最后,当林闻溪代表学子陈述:\"大人,医学之争可缓,百姓疾苦难待。请给中医一条生路,就是给百姓一条活路!\"
全场肃然。
次日,《江右日报》头版报道:\"医学堂学子为民请命,卫生处允诺修订章程\"。文中特别提到:\"这些学子既通西医科学,又晓中医精粹,所提建议切实中肯,非迂腐之争,实为建设之言。\"
更令人惊喜的是,英国领事馆医官主动联系麦克莱恩,表示愿意提供西方传统医学管理经验;南京卫生部也来电询问详情。
端阳节前,修订版章程出台:设立中医特别考核制度;承认传统炮制方法;给予五年过渡期;鼓励中西医结合...
捷报传来时,学子们正在赣江畔放河灯。千万盏灯火顺流而下,如同星河落九天。
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学子请愿为苍生,请的不只是中医存续,更是百姓医疗之权;争的不只是学派地位,而是医者济世之本。此番经历,深感医道不在堂皇理论,而在民生疾苦;医学进步不在排斥异己,而在兼容并蓄。\"
月光下,他仿佛看见爷爷欣慰的笑容,看见乡间郎中们如释重负的神情,看见百姓求医有门的希望。而这,正是他学医的初心。
江风拂过,带来远方的渔歌。医学堂的钟声悠悠响起,仿佛在宣告:新一代医者已经成长,他们将以开阔的胸怀、坚定的信念,走出一条守护众生健康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