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裹挟着雪花,敲打着医学堂附属医院的玻璃窗。已是亥时三刻,西学诊室却依旧灯火通明。林闻溪整理着今日的病案记录,忽听得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压抑的哭泣。他推开诊室的门,只见走廊尽头,几位医师正围着一辆推车匆匆而行。
\"让一让!急诊!\"麦克莱恩博士的声音穿透长廊。
林闻溪快步跟上,只见推车上躺着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面色惨白如纸,双眼空洞无神,纤细的双腿无力地垂在推车边缘,仿佛两条失去生机的藤蔓。
\"这是赵家的独子,赵玉衡。\"陆九芝老先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面色凝重,\"三日前突发高热,继而双腿萎软不用,二便失禁。\"
医疗室内,中西医师齐聚。麦克莱恩博士仔细检查着患儿的瞳孔反应和肌张力,眉头越皱越紧:\"膝跳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这极可能是脊髓痨,梅毒晚期神经损害的表现。\"
\"然患儿家境清白,父母俱在,何来梅毒之患?\"陆老捻须沉吟,手指已搭上患儿纤细的腕脉,\"脉象沉细欲绝,舌淡苔薄白。此乃肝肾亏虚,督脉空虚之象。《内经》有云:'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
患儿的母亲赵夫人泣不成声:\"我儿前日还能奔跑嬉戏,怎会突然如此...\"
初步检查后,麦克莱恩决定进行腰穿取脑脊液检验。当冰冷的针头刺入患儿腰椎间隙时,一直面无表情的玉衡突然发出一声凄厉的哭喊,随后再度陷入诡异的沉默。
三日期待,检验结果令人心惊: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异常,华氏反应呈阳性——确诊为脊髓痨。
\"这是梅毒螺旋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的晚期表现。\"麦克莱恩沉重地宣布,\"在欧洲,这种病的预后极差。新近推出的六零六针剂(砷凡纳明)或许有一线希望,但风险极大,且需要汞制剂作为佐剂。\"
赵老爷颤抖着手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但有一线生机,愿倾家荡产相试!\"
治疗伊始便遇难关。西医准备的汞制剂与中药\"十八反\"中的诸参辛芍叛藜芦相忌,强行合用恐产生剧毒。
\"汞制剂性烈有毒,《本草纲目》虽载其可'治疥癣梅毒',然患儿本已虚弱,岂堪此猛药?\"陆老忧心忡忡。
秦若虚连夜翻检医籍,终于在《千金方》中找到启示:\"孙思邈云:'甘草解百毒'。或可试用甘草绿豆汤佐制汞毒?\"
首次治疗令人忐忑。六零六针剂缓缓注入患儿静脉,随后喂服甘草绿豆汤。林闻溪守在病榻前,一夜未眠,时刻观察着患儿的反应。
翌日清晨,危机突现。玉衡全身泛起猩红疹点,高热骤起,呼吸急促。
\"过敏反应!\"麦克莱恩果断下令停用西药,\"立即注射肾上腺素!\"
陆老却持不同见解:\"观其疹色鲜红,舌绛脉数,此乃药毒外透之象。当因势利导,清营凉血。\"
中西医观点再度分歧。西医主张抑制免疫反应,中医建议促进毒素外排。 finally,采取折中方案:暂停西药,采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清营凉血,同时密切监控生命体征。
三日后,疹退热平,但患儿瘫痪依旧,眼神更加空洞。
\"毒邪虽去,元气大戕。\"陆老切脉后长叹,\"如久旱之土,非甘霖能骤润。\"
二次治疗方案经过激烈讨论后确定:减量使用六零六针剂,配合龟鹿二仙胶补肾填精。麦克莱恩还带来了新式设备:\"德国最新发明的电疗仪,或可刺激神经肌肉功能。\"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玉衡畏惧电疗仪的电极,每次治疗都哭闹不止;中药汤剂苦涩难咽,常常被吐出。
治疗陷入僵局。赵夫人日渐憔悴,赵老爷的鬓角短短数周已然花白。
腊八节那日,医院熬制了腊八粥分送患者。一直沉默的玉衡忽然轻声呢喃:\"娘,我想吃核桃仁...\"
林闻溪心中一动,《本草拾遗》记载核桃\"食之令人肥健\",西医也认为坚果富含神经发育所需的磷质。他立即提议:\"可否将核桃仁捣泥,与药同服?既为药引,又作美食。\"
奇妙的是,患儿竟主动接受了掺有核桃仁的药膳。更令人惊喜的是,林闻溪发现玉衡对艾灸的温热感并不排斥,于是采用艾灸温通督脉,配合减量电疗温和刺激。
治疗出现转机,但春节前病情再度反复。患儿二便重新失禁,低热缠绵。
\"需导尿防止感染。\"西医建议。 \"金属导管刚硬,易伤尿道,反致感染。\"中医反对。
finally,陆老提出\"葱管导尿\"古法:取新鲜葱管火上微烤软化,蘸滑石粉缓缓插入。这法门既符合无菌原则,又避免了金属导管的刚硬。
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林闻溪发现了更多中西医学的契合点。他观察到艾灸足三里穴能增强患儿免疫力,电刺激运动神经可延缓肌肉萎缩,中药扶正固本之法能减轻西药毒副作用。
冬去春来,玉衡的病情在波折中缓慢好转。先是足趾能够微微活动,继而可以扶墙站立。那一日,当初春的阳光洒进病房,玉衡在双亲的泪眼中迈出了病后的第一步。
虽然步履蹒跚,虽然离完全康复尚有距离,但这已经是医学的奇迹。
庆功会上,麦克莱恩博士坦诚而言:\"我曾视中药为安慰剂,今见其减毒增效之妙,方知自己井蛙之见。\" 陆老亦感慨:\"老朽原以为电疗伤元气,今见其通经活络之功,乃知医学无穷。\"
赵家赠匾:\"中西合璧,再造之恩\"。匾后小字道:\"谢医者不弃之德,更谢不言放弃之心。\"
夜深人静,林闻溪在医案中详细记录了整个治疗过程,最后写道:\"中西医协同治顽疾,协的不只是技术,更是理念;同的不只是方法,更是仁心。医学有界,而医者求索无穷;疾病无情,而人道关怀永在。今观玉衡蹒跚学步,恍然悟得:医学进步亦如这般,跌撞前行,却永向光明。\"
晨光微曦时,他看见玉衡在院中扶着父亲的手练习行走,跌倒复起,眼中已有了往日的光彩。林闻溪知道,这条中西医汇通之路纵然漫长,但每前进一步,都能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而这就是医者最大的慰藉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