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个小时的首次重要科目试飞,取得了远超预期的圆满成功!
当那架背负着“大蘑菇”的空警2000原型机,带着引擎的轰鸣平稳地降落在阎良机场宽阔的跑道上时,整个观摩区乃至塔台都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欢呼与掌声。
它不仅仅是一次安全起降,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在空中,这架“空中帅府”成功完成了全系统、全压力的极限测试。
数据显示:其强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如同神话中的“天眼”,清晰地将周边五百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空中目标——
从万米高空的民航客机、转场的军机,到低空慢速的小型飞行器——实时捕捉、识别并显示在指挥席位的屏幕上,无一遗漏。
更令人振奋的是,它成功接入了三军数据链试验系统,在模拟的复杂电磁环境下,流畅地将空情信息分发至地面防空单位、引导模拟战斗机进行拦截,指挥范围内空地单元满负荷运转,系统响应迅速,稳定性极佳!
这意味着,从战略层面上探测、指挥到协同作战的关键链路,在理论上已经打通!这怎能不让人欣喜若狂?
庆祝的气氛瞬间点燃。飞机刚一停稳,地勤人员、项目专家、试飞院领导、总装和空军的代表,几乎所有人都激动地拥了上去,将缓缓停下的飞机和走下舷梯、面带疲惫却难掩兴奋的试飞员们团团围住。握手、拥抱、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这热烈的庆祝一直持续到中午,大家在试飞院食堂举行了简单却不失热烈的午餐,以水代酒,共同庆贺这历史性的突破。
下午,按照预定计划,项目组安排叶修以及参与研制的核心专家团队,登上了这架刚刚完成壮举的原型机,进行地面静态的系统运行演示,让他能更直观地了解内部构造和操作流程。
叶修跟随众人踏上登机梯,步入机舱。与普通伊尔-76庞大空旷的货舱不同,这里已经被改造得如同一个精密的“空中指挥所”。
两侧排列着多个多功能控制台,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数据和图形,线缆整齐地束在走线槽内,各种电子设备发出低沉的嗡鸣。
专家们热情地为他讲解各个席位的功能,演示数据融合和指挥流程。
叶修仔细地观察着,心中既为国内技术的飞速进步感到自豪,也确实发现,得益于这个时空近些年在高端芯片、精密制造、软件算法等领域的突飞猛进。
这套系统的硬件集成度、软件界面友好度和整体运行流畅度,似乎比他在另一个时空模糊记忆中的早期型号,要更加稳定和出色。
然而,在对这次地面演示的赞赏之情尚未完全消散之际,一种职业性的警觉却如同一股暗流,在他心中缓缓涌动起来。
他的目光扫视着机舱内的每一个角落,注意到了一个异常的现象:为了这次演示,机舱内竟然聚集了四十余位技术专家!
这些专家们或坐或站,紧紧地挤在各个席位旁,忙碌地进行着操作和讲解。
他们的身影使得原本宽敞的机舱内空间瞬间变得局促起来,原本设计容纳特定数量战勤人员的舱内,此刻显得异常拥挤。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一些原本并不必要的、用于深度数据采集和后续分析的测试仪器也被搬上了飞机。
这些仪器占据了宝贵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飞机的载荷。
一种不安的感觉,如同细微的冰刺,开始在他心底蔓延开来。这种感觉起初还很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变得强烈起来,让他心中的不安愈发沉重。
就在地面演示接近尾声,叶修心中的疑虑尚未理清时,现场总指挥,一位试飞院的领导通过机内通讯系统,意气风发地宣布: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鉴于首次试飞圆满成功,系统表现超乎预期!
经研究,我们决定立即进行第二次飞行任务!这次我们将搭载所有核心专家和必要的测试设备升空,进行在真实飞行环境下的全系统、全岗位协同演练,进一步检验极限性能!”
此言一出,机舱内顿时响起一片兴奋的附和声。许多专家摩拳擦掌,准备亲身体验这历史性的一刻。
但这句话,听在叶修耳中,却无异于一道惊雷!
他的目光迅速扫过整个机舱——四十多位平均年龄不小的院士和技术专家,他们是国家投入无数资源培养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大量临时加装的、并非飞行必需的测试仪器,增加了死重和复杂性,再加上原型机本身为了测试可能已经接近甚至达到的最大起飞重量……
脑海中这时浮现出前世军内通报的一起飞行事故!
一个可怕的画面瞬间在他脑海中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