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修的指尖划过那沓还散发着打印机余温的作战记录,纸张边缘微微翘起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昨夜在台灯下反复修改到凌晨三点的ppt。
军区大礼堂的穹顶上的灯光,轻轻地覆盖在叶修那身军绿色的军装上。
金色的肩章在灯光的映照下,闪耀着沉稳而庄重的光泽。
台下,将星如云,众多高级将领齐聚一堂。
第一排正中央,军区副司令员的将星在灯光的折射下,散发出令人敬畏的冷冽光芒。
而国防科大的俞维杰少将正全神贯注地用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他的笔触如行云流水,似乎对叶修的报告充满了期待。
总参信息化部的专家几位也坐在前排,他们不时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在第三排的侧席上,王庆瑞上校和陈墨大校并肩而坐。
两人的手指交叠在一起,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这是他们特有的一种加油打气的方式。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很平静,但从他们微微颤动的指尖可以看出,他们对叶修的表现充满了期待。
礼堂里弥漫着松木与油墨混合的气息,三百多个座位上落针可闻。
叶修能清晰听见自己胸腔里擂鼓般的心跳声,仿佛有千军万马在血脉中奔腾。他深吸一口气,西装内袋里的薄荷糖在剧烈起伏的胸膛上硌出一道浅痕。
\"各位首长,同志们。\"叶修按下遥控器的瞬间,大屏幕蓝光骤亮,映得他眉骨投下的阴影愈发深邃。《
信息长河的战争脉搏——从烽火台到数据链》的标题像一把出鞘的利剑,刺破礼堂凝固的空气。
\"今天我要汇报的...\"他的声音每个音节都清晰地传到最后一排,\"不仅是一次演习成果,更是一场延续五千年的军事革命。\"
激光笔的红点突然在屏幕上炸开,殷墟甲骨文的拓片特写让整个礼堂瞬间穿越时空——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高清投影下纤毫毕现。
\"辛酉卜,争贞:今者王共人五千征土方。\"叶修的激光笔圈住这行三千多年前的战争指令,就像圈住了一个震撼的秘密,\"请注意这个细节——'共人五千'。\"
他的声音突然压低,像考古学家拂去千年尘埃,\"这意味着商王武丁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能组织起相当于现在两个合成旅规模的作战力量!\"
屏幕上的画面突然切换,商周战场的复原图上,青铜戈戟组成的方阵在激光笔指引下缓缓推进。
\"那时候的指挥官靠什么掌控战场?\"叶修踱步到讲台边缘,军靴在地毯上擦出轻微的沙沙声。
他伸手虚划,仿佛斩开历史的迷雾:\"鼓声控制进退,旗帜指示方向,烽火传递警报...\"随着他的解说,大屏幕上浮现出动态示意图,金鼓齐鸣的声效让前排几位老将军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
\"但有效指挥半径不超过五公里!\"
叶修突然提高声调,惊得后排几个昏昏欲睡的参谋猛地坐直身体。
他调出春秋时期的竹简特写,那些刻在竹片上的文字在灯光下泛着金石般的光泽。
\"孙武说'形名是也'——\"他的激光笔在\"斗众如斗寡\"五个字上画了个螺旋,\"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指挥标准化思想!\"
当长平之战的沙盘推演图亮起时,叶修的声音里带着金属般的质感:\"秦军能让四十万赵军乖乖就范,靠的就是比敌人快半拍的通信体系!\"
他突然切换到现代演习画面,702团的数字化指挥网络像神经网络般在大屏幕上脉动。
\"看!\"
激光笔的红点同时点亮古今两个指挥节点,\"从烽火台到数据链,从战鼓到数字信号,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对战场态势的绝对掌控!\"
一段火车汽笛的嘶鸣突然响起,普法战争的黑白影像里,普鲁士军官对着野战电话咆哮的身影让礼堂后排响起一片抽气声。\"七天!三十万大军!\"
叶修的手指在大屏幕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当法国人还在用四蹄驿马传递命令时,德军的电报已经像神经脉冲般传遍整个战线。\"
他故意停顿,看着台下将领们紧绷的下颌线,\"这就是代差!真正的降维打击!\"
随着二战纪录片的画面切入,叶修的声音突然变得沉重:\"但看看这些数字...\"他调出的数据表像一记记重锤,\"1944年德军装甲师的响应时间——72小时!\"
激光笔的红点在数字上灼烧出一个小红点,\"而我们的702团——\"屏幕突然切换成演习实况,侦察兵头盔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里,数据链传输的进度条像闪电般窜满,\"58秒!\"
礼堂里爆发的惊叹声中,叶修注意到俞维杰少将手中的钢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深深的墨痕。他趁热打铁地放出对比视频:
鹰酱F-117飞行员等待目标确认时焦躁的踱步镜头,与702团侦察兵干脆利落地按下发送键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18分37秒!\"叶修指着鹰酱的计时器,声音里带着战术教官特有的严厉,\"而我们的战士...\"大屏幕上的数字定格在3分52秒,背景里传来数据链\"滴\"的一声轻响,像胜利的钟声。
当叶修最后放下激光笔时,发现自己的掌心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
礼堂里持续不断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他看见第一排的军区副司令员正对他点头致意,俞维杰少将的笔记本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批注:
「建议编入全军指挥信息系统培训教材」。
透过掌声的间隙,他瞥见王庆瑞和陈墨相视一笑,那笑容里包含着太多只有战友才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