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展示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Rq-4“全球鹰”原型机的试飞影像。
解说词冰冷:“续航时间:超过30小时;实用升限:米以上;任务半径:5500公里;可携带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光电\/红外(Eo\/IR)传感器,单次任务覆盖范围10万平方公里级。
可提供近实时、大范围、高精度的战略\/战役级侦察监视。” 30小时 vs 2.8小时!叶修想起边境那宝贵的40分钟真空期,在这架“幽灵”面前显得如此可笑。
mq-1“捕食者”无人机的作战画面令人心悸:24小时以上的持续盘旋,高清光电转塔将地面车辆、人员活动细节清晰回传。
更震撼的是,画面显示其挂载的“地狱火”导弹发射!“发现-识别-决策-打击”的闭环,在一架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平台上初步实现!
“察打一体”的概念,从理论变成了实战。而我们的无侦-5,还在为传回几张模糊照片而努力。
“E-8c“联合星”战场监视指挥机,搭载强大的AN\/ApY-3多模式侧视相控阵雷达。”
“可探测、跟踪、分类地面250公里范围内移动\/固定目标(车辆、导弹发射架、工事),同时指挥引导空中和地面火力。是空地一体战(AirLand battle)的核心节点。”
屏幕上模拟的战场态势图,敌我力量、机动路线清晰呈现,如同开启了“上帝视角”。我军缺乏类似的专用、高性能战场管理平台。
简报特别强调了美军如何将Kh-11、Kh-12光学成像卫星、“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大酒瓶”、“折叠椅”)等天基情报,通过全球信息栅格(GIG)雏形,与空中、地面侦察平台实时融合。
“从总统到前线步兵,在授权范围内,理论上可以共享同一幅实时更新的战场态势图。”
而我们的“南斗”二期,尚在艰难组网,主要解决“看得见”和“报得回”的基本问题,距离体系融合差距巨大。
资料展示了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Ec-130h“罗盘呼叫”指挥控制战飞机对南联盟防空系统和指挥通信的全面压制、欺骗和摧毁。
“战场单向透明,不仅仅是看得见,更是让对方变成聋子、瞎子、哑巴。” 我军电子战飞机数量有限,且平台性能、干扰功率、智能化程度差距明显。
看着表格中刺眼的“代差”和“空白”,演示厅里一片死寂。
科索沃战场上,北约空军以近乎零伤亡的代价摧垮了南联盟的抵抗,其背后正是这张由天基、空基、电子战、数据链编织而成的、近乎无懈可击的“信息天网”。
而己方,还在为突破3小时的滞空时间和解决基本的数据传输问题而苦苦挣扎。
巨大的差距并未让叶修陷入绝望,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倔强和在战场磨砺出的务实思维。
调研的最后一天,在603所一间堆满图纸和模型的会议室里,他与陈总工等核心骨干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陈总,差距我们认清了,但不能被它吓死。” 叶修指着白板上“非对称”、“跨越式”几个关键词,“鹰酱体系完备,我们全面追赶不现实。
必须找到能快速形成战斗力、打其薄弱环节的‘尖刀’!”
讨论逐渐聚焦:
“长航时无人机”:“这是解决‘滞空时间’死穴最直接、相对成本较低、且能快速见效的突破口!” 叶修力主,“放弃追求全面对标‘全球鹰’,优先发展中空、长航时(24小时级)战术无人机平台。
载荷先解决看得清(高清热成像)、传得回(抗干扰数据链)这两点!
察打一体是远景,先解决‘看得见、报得准’!” 他提出利用国内在复合材料、中小型涡桨发动机(可部分借鉴民用或引进)方面的潜力,以及民营企业在电子集成和算法上的灵活性,走一条“平台够用、载荷先进、信息优先”的捷径。
借力“南斗”,打通天基信息“最后一公里”:
“我们的侦察卫星是短板,但‘南斗’即将成网!” 叶修眼中闪着光,“能否在无人机、侦察机上集成‘南斗’二代高精度定位和短报文增强终端?
让前线侦察兵、无人机操作手,能直接将目标精确坐标和简报文情报(通过‘南斗’短报文),绕过可能被干扰的地面链路,直接回传指挥所?”
“哪怕传回一个精确坐标加‘t-72 x 3’几个字,也比失联强!” 这个想法让在场的航天口协调员眼睛一亮。
面对美军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叶修提出“以点破面”:“优先发展小型化、分布式、可消耗的电子侦察传感器(如投掷式侦听浮标、无人机挂载小型ESm吊舱)。”
“不求全面压制,只求在关键区域、关键时段,能捕捉到对方关键雷达或通信信号特征,为防空压制或火力引导提供目标指示。用‘麻雀’战术,骚扰和迟滞‘老鹰’。”
陈总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些:“叶副处,你这思路…虽然艰难,但比硬着头皮全面追赶更实际!
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几个关键点上实现突破,撕开一个口子!我们所里有些预研项目,比如那个‘暗箭’隐身无人机概念。
还有跟航天合作的小型SAR载荷…或许能沿着你指的方向,加速孵化!”
回到总装大楼,叶修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两天。
窗外是首都璀璨的灯火,而他笔下流淌的,却是一份字字沉重、图表明晰的《关于当前我军空中侦察体系与美军代差分析及非对称跨越发展路径的紧急报告》。
报告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令人窒息的巨大差距,用详实的数据和对比图表(类似前文表格)直陈要害。但在结论部分,他倾注了全部思考:
报告完成的深夜,叶修站在窗边,望着深邃的夜空。差距如同鸿沟。
但他仿佛看到,在遥远的戈壁或某个秘密厂房里,一颗颗不甘落后的心,正与他笔下这些带着急迫与希望的文字共振。
那份在边境用鲜血换来的对“信息权”的认知,此刻化作了推动变革的沉重杠杆。他知道,这份报告递上去,必将引发激烈的争论甚至质疑,但为了未来战场上的将士不再因“看不见”而流血,他必须发出这声呐喊。
铸剑之路,道阻且长,但微弱的曙光,已在绝境中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