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班在李家村连唱了三天,每一天都热闹非凡。村民们白天忙着处理秋收的粮食,晚上就早早地来到戏台前,搬着小板凳占好位置,等待好戏开锣。李渔和林婉儿也场场不落,每天都看得津津有味。
最后一天的戏散场后,村民们还意犹未尽,拉着戏班的人问东问西,舍不得他们走。戏班班主被村民们的热情打动,笑着说等明年秋收,还来给大家唱戏。
“太好了!”村民们欢呼起来,纷纷拿出家里的土特产,有晒干的红薯干、新磨的米粉、自家酿的米酒等等,硬要塞给戏班的人,表达感谢。
李渔和林婉儿也帮着送了些东西。林婉儿送的是自己绣的帕子,上面绣着稻穗和鲤鱼,寓意年年有余。李渔则把自己炼制的几瓶凝神丹拿了出来,递给班主:“这个能提神醒脑,路上累了可以用。”
班主接过丹药,闻了闻,惊讶道:“好东西啊!多谢小道长了。”
第二天一早,戏班收拾好东西,准备启程。村民们都来到村口送行,孩子们更是追着戏班的马车跑了好远,才依依不舍地停下。
“真舍不得他们走。”林婉儿看着马车远去的背影,小声说。
“没关系,班主说明年还会来的。”李渔笑着说。
送走戏班,村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大家聊天时,还常常会提起戏里的精彩片段,仿佛那热闹的景象还在眼前。
李渔的生活也回到了正轨,但他总觉得心里多了些什么。他想起戏里穆桂英挂帅时的果敢,想起武生们耍枪时的沉稳,那些看似夸张的表演背后,似乎都蕴含着一种专注和坚持,这和他修炼时的状态有着奇妙的共鸣。
这天上午,李渔在院子里练习水箭连珠。他试着将从武生动作里感悟到的发力技巧融入其中,集中精神,让每一支水箭射出时都更加精准有力。
“咻咻咻……”
十二支水箭接连射出,不仅速度比之前快了几分,轨迹也更加稳定,精准地命中靶心,箭尾的灵光闪烁不定,威力明显提升了不少。
“有点意思。”李渔看着靶子,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没想到从戏里也能学到对修炼有用的东西。
玄尘道长站在廊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点了点头:“不错,能触类旁通,说明你的心境又开阔了些。修行之道,本就不限于打坐练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给你启发。”
“弟子明白了。”李渔恭敬地说。他现在越发觉得,师父说的“修心”,其实就是在生活中不断感悟,不断成长。
下午,李渔去王药师的药铺送灵草。药铺里,王药师正在整理药材,赵虎则在一旁帮忙碾药。
“清小子来了,最近没去后山采药?”王药师笑着问。
“前几天忙着看大戏,没怎么去。”李渔笑着说,把带来的灵草放在柜台上,“这是最近采的一些凝神花和静心草。”
王药师拿起灵草看了看,赞许道:“品相不错,比之前采的还好。”
“王药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李渔说。
“什么问题,你说。”
“我前几天看武生耍枪,发现他们发力很巧妙,您说这和炼药时控制火候有相似之处吗?”
王药师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这小子,看个戏都能想到炼药。还真让你说对了,无论是耍枪还是炼药,都讲究一个‘稳’和‘准’,力道太猛不行,太轻也不行,得恰到好处,这和控制火候是一个道理。”
李渔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谢谢王药师指点。”
“不客气,你能这么想,说明你对炼药上心了。”王药师笑着说,又和李渔聊了些炼药的细节。
离开药铺,李渔心里豁然开朗。他觉得自己对炼药和法术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这种融会贯通的感觉,比单纯提升修为更让他兴奋。
他没有直接回清风观,而是去了后山。灵识扩散开来,七丈范围内的一切都清晰可辨。他走到一棵大树下,试着用从戏里感悟到的技巧施展缚灵术。
土黄色的绳索从指尖射出,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力量,而是多了几分灵巧和变化,如同戏里的枪杆,刚柔并济。绳索缠绕住树干,松紧恰到好处,既稳固又不会损伤树木。
“果然有用。”李渔满意地点点头。
夕阳西下,李渔踏着余晖回到清风观。林婉儿正在院子里等他,手里拿着一个刚做好的布偶,是按照戏里穆桂英的样子做的,虽然简单,却很传神。
“李渔哥,这个送给你。”林婉儿把布偶递给李渔,“我觉得你练法术的时候,就像穆桂英打仗一样厉害。”
李渔接过布偶,心里暖暖的:“谢谢你婉儿,我很喜欢。”
“喜欢就好。”林婉儿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晚饭后,李渔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穆桂英的布偶,看着天上的星星。他想起了戏班的精彩表演,想起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想起了自己对修炼的新感悟。
生活处处皆学问,修行亦是如此。李渔知道,只要保持这份好奇和感悟之心,他的修仙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阵阵凉意,却吹不散李渔心中的温暖和坚定。他将布偶小心地收好,盘膝坐下,开始了今晚的修炼。丹田内的灵液缓缓流转,比之前更加沉稳,引气三层后期的瓶颈,似乎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