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紫禁城,桂花飘香,英台陪着雍正帝在御花园散步,脚下的青石板路被落叶铺成金黄。走着走着,英台忽然停下脚步,望向远处的宫墙,轻声说:“陛下,我想建一座‘大清皇族功劳阁楼’。”
雍正帝愣了一下,转头看向她:“哦?建此阁楼,是为何意?”
英台眼中闪烁着温柔而坚定的光芒,伸手拂去落在他肩头的桂花,缓缓道:“陛下,这些年,咱们天家的人,为了守护这江山、守护百姓,付出了太多。大哥驻守漠北数十载,风餐露宿,只为边境安稳;二哥在京城卫戍,危难时挺身而出,护得亲人与街巷安宁;八弟远赴江南,修水利、促民生,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十弟、十四弟守边疆、护海疆,餐风饮露从不抱怨;还有远嫁的荣宪、恪靖妹妹们,远离故土,为民族团结耗尽心血……”
她顿了顿,声音带着几分动容,目光扫过御花园中玩耍的皇子皇孙,又望向宫外隐约可见的市井烟火:“可这些,寻常百姓未必知晓。他们看到的是皇族的尊荣,却不知这份尊荣背后,是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付出。我想建这座功劳阁,不是为了彰显皇族的权势,而是为了让民众知道,皇族中人为了守护这天下、守护他们,从未停下脚步;更是为了让咱们的子孙后代,记得先辈们的初心,记得‘守护’二字的分量。”
雍正帝静静地听着,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他想起大阿哥在漠北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想起二阿哥在七世街救弘历时的果断,想起八阿哥在江南治水时的日夜操劳,想起那些远嫁公主在异国他乡的隐忍与坚守——这些画面,一幕幕在眼前闪过,让他瞬间明白了英台的用意。
“英台,”他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赞许与感慨,“你总是能想到朕想不到的地方。是啊,皇族的功劳,不该只藏在史书的字里行间,更该让百姓看见,让后代铭记。他们的付出,值得被所有人知晓,值得被岁月珍藏。”
英台笑着点头,眼中泛起泪光:“我还记得当年在漠北,一位老牧民拉着我的手说‘皇后娘娘,我们只知道皇上圣明,却不知大阿哥为了守护草原,多少年没回过家’。那时我便想,这些为守护而付出的人,不该被遗忘。这座功劳阁,要把每个人的事迹都刻在石碑上,让百姓走过时能看见,让孩子们长大后能读懂——皇族与百姓,从来都是一体的,皇族守护百姓,百姓信赖皇族,这才是‘同心’的真正意义。”
雍正帝望着她眼中的真诚,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英台从未将皇族与百姓割裂,她始终记得,这江山的根基是百姓,而皇族的责任是守护。“好!朕准了!”他语气坚定,“朕亲自选址,拨专款修建,让这座功劳阁,成为大清‘同心’的见证!”
旨意下达后,英台亲自参与功劳阁的设计。阁楼选址在京城中轴线旁,背靠紫禁城,面朝百姓聚居的西城,寓意“皇族与百姓心脉相连”。阁楼共三层,一层刻着开国以来皇族成员守护边疆、平定叛乱的事迹;二层记录着皇族推动民生、促进民族团结的功绩;三层则悬挂着历代皇族成员与百姓相处的画像,有大阿哥在草原与牧民共饮奶茶的场景,有荣宪公主在漠北教百姓刺绣的画面,有八阿哥在江南与渔民一起修堤坝的身影……
功劳阁建成那日,雍正帝与英台亲自率领皇族成员出席落成仪式。百姓们闻讯赶来,围在阁楼外,看着石碑上的事迹,听着官差的讲解,纷纷感叹:“原来大阿哥为了守护我们,这么辛苦!”“荣宪公主远嫁漠北,竟是为了让我们不受异族欺负!”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阁楼深深一拜:“老臣活了一辈子,今日才知道,皇族的日子,也不是只有荣华富贵,更多的是责任与付出啊!”
英台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她走到百姓中间,轻声说:“乡亲们,这座功劳阁,是给先辈们的交代,也是给后代们的提醒。往后,不管是皇族还是百姓,都要记得,我们是一家人,唯有同心守护,才能让这江山安稳,让日子越过越好。”
雍正帝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对着众人高声道:“朕与皇后,与皇族众人,定当不负百姓期望,坚守初心,守护好这天下,守护好每一位百姓!”
百姓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音震彻云霄,与功劳阁上悬挂的“同心”匾额相映成辉。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这座矗立在京城的功劳阁,却为这段七世缘分添上了最厚重的一笔。
它用石碑刻下坚守,用画像定格温暖,向世人证明:皇族的荣耀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特权,而是沉甸甸的守护责任;百姓的信赖也从不是盲目追随,而是源于血脉相连的真情。这份皇族与百姓的“同心”,终将伴着功劳阁的钟声,永远回荡在这片土地上,让守护的初心,世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