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登基为帝,英台册封为后,年号“雍正”。新帝新后即位之初,便颁下三道旨意:其一,延续“同心新政”,将夜市与安康铺推广至全国,凡偏远之地,皆由朝廷拨款扶持;其二,善待皇室宗亲,封大阿哥为和硕亲王,驻守漠北,其余皇子各依所长分管要务,外嫁公主所属藩地,享同等民生扶持;其三,减免边境百姓三年赋税,鼓励各族通商通婚,违者以“离间民族团结”论处。
旨意颁下,朝野欢腾。各地百姓争相响应,江南的丝绸商队主动对接西域商户,漠北的牧民带着牛羊前往中原交易,台湾的海贸站更是商船云集,连海外的藩属国也纷纷遣使来朝,希望学习“同心夜市”之法。
英台虽身居后位,却依旧不改往日初心,时常带着宫女微服出宫,走访市井。这日,她来到京城西城夜市,见当年亲手搭建的“巧手坊”已扩建成三层楼阁,各族绣娘围坐在一起,手中的针线将汉绣的细腻与苗绣的艳丽、蒙绣的粗犷融于一体,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皇后娘娘!”一位白发苍苍的苗族绣娘认出了她,激动地走上前,“您还记得我吗?当年是您教我用草药染线,如今我的女儿、孙女都在这巧手坊做工,日子比蜜还甜!”
英台笑着握住她的手:“我记得,当年你绣的蝴蝶,最是鲜活。如今看到你们日子安稳,我便安心了。”
不远处的安康铺前,几位御医正为百姓义诊,其中一位年轻御医见英台前来,躬身行礼:“皇后娘娘,您当年研制的防冻膏、护眼膏,如今已在全国推广,去年漠北大雪,靠这药膏救了不少牧民呢!”
英台点点头,目光扫过夜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汉族的书生在茶摊旁吟诗作对,蒙古族的汉子在酒肆里放声高歌,西域的少女向满族姑娘推销香料,孩子们穿着各族服饰追逐嬉戏,一派祥和热闹。她忽然想起初遇胤禛时的场景,想起那些跨越时空的辗转,心中满是感慨。
回到宫中,胤禛正在批阅奏折,见她归来,放下朱笔迎上前:“今日出去,可有新发现?”
英台笑着将夜市见闻一一道来,末了说:“如今四海升平,各族同心,倒像是咱们当初期盼的模样。”
胤禛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温柔:“这都是你的功劳。若不是你,咱们兄弟不会同心,百姓不会安乐,这盛世也不会如此安稳。”
时光荏苒,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始终践行“以民为本”的初心,在英台的辅佐下,大清疆域内夜市遍地,安康铺林立,各族百姓亲如一家,史称“雍正盛世”。而那些曾经的皇子们,也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大阿哥驻守漠北,让草原永远安宁;八阿哥主管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九阿哥拓展海贸,让大清的名声远播海外;十阿哥培养的荣宪公主之子,已成为漠北最受爱戴的首领;十三阿哥与十四阿哥,则分别守护着内陆与海疆的安稳。
雍正十三年冬,胤禛与英台已至暮年。这日,两人并肩坐在养心殿的窗前,看着庭院里盛开的海棠花,手中依旧握着那两枚相伴七世的玉佩。
“还记得咱们在天佛寺论道时,你说修行在人间吗?”英台轻声问。
胤禛点头,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记得。如今想来,咱们这一生,便是最好的修行——守护了百姓,守护了家人,守护了这烟火人间。”
英台靠在他肩头,眼中满是安详:“是啊,跨越七世,终于圆满了。”
几日后,胤禛与英台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临终前,他们留下遗诏,将那两枚玉佩陪葬,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缘分,永远相伴。
新帝即位后,遵循先帝遗志,继续推行“同心新政”,并命人将英台与胤禛的故事,以及所有为盛世付出的皇室宗亲、百姓的事迹,编入《大清同心史》,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真正的盛世,是人心所向,是同心相守。
数百年后,紫禁城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而“同心”的故事,却依旧在民间流传。有人说,在西城夜市的旧址上,每到月圆之夜,便能看到一对白发夫妇相携而行,腰间的玉佩泛着温润的光;有人说,漠北的草原上,时常能听到一首古老的《同心歌》,歌颂着跨越时空的坚守与温暖。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英台与胤禛用七世缘分铸就的“同心”精神,却永远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它告诉世人,无论是跨越时空的爱情,还是守护家国的初心,只要心怀赤诚,同心相守,便能创造永恒的盛世,书写不朽的传奇。
这段跨越七世的缘分,最终化作一首盛世长歌,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永远温暖着每一个心怀家国、向往安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