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乾清宫,庭院里的牡丹开得正盛,殿内却因康熙的问话多了几分凝重。英台刚汇报完福晋座谈会后续善济堂的筹备进展,便话锋一转,提及军伍之事:“父皇,如今丰台大营作为京城近郊的重要防务力量,需一位心思缜密、能镇得住场面的阿哥主持。臣妾观察十八阿哥胤祄许久,觉得他可担此任。”
康熙握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顿,抬眼看向英台,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疑虑:“胤祄?你说他?”他放下茶盏,指尖轻叩御案,“朕不是不信你,只是这孩子平日看着总有些‘糊涂’——去年围猎时,他连自己的箭囊都能弄丢;前几日处理内务府递上来的采买清单,还差点算错了银两。丰台大营掌管着京城防务,稍有差池便是大事,他这性子,能担得起?”
殿内的胤禛也微微蹙眉,虽未开口,却显然也认同康熙的顾虑。十八阿哥胤祄在众阿哥中素来低调,日常行事看似漫不经心,偶有疏忽,确实难让人将他与“治军”联系起来。
英台却神色笃定,迎着康熙的目光从容反问:“父皇,您觉得十八阿哥那些‘糊涂’,真的是糊涂吗?去年围猎,他箭囊‘丢失’后,不到半个时辰便找了回来,还顺带发现了混入围场的陌生猎户,避免了意外冲突;前几日采买清单‘算错’,实则是他看出清单里有三处重复采买的项目,故意标错数字,引内务府重新核查,最终省下了近三千两白银。”
她顿了顿,语气愈发清晰:“这些事,表面看是他糊涂,可细想下来,每一次‘糊涂’都恰好解决了潜在的问题,还没让人察觉他的用意。父皇,能在您眼皮底下‘装糊涂’,甚至让您觉得他真的糊涂,这份藏拙的心思、不动声色解决问题的能力,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本事吗?”
康熙闻言一怔,手指不自觉地停住了叩击御案的动作。他仔细回想英台提及的两件事,当时只当是胤祄运气好或是误打误撞,如今经英台点破,才惊觉其中的微妙——箭囊丢失看似疏忽,却顺带排查了围场隐患;算错银两看似马虎,却揪出了内务府的采买漏洞,且两次都没让自己察觉他的真实意图,这份沉稳与心思,确实远超他对胤祄的认知。
“你是说,他一直在藏拙?”康熙的语气缓和下来,眼中多了几分探究。
“并非藏拙,而是懂得‘因人而异、因事而变’。”英台解释道,“十八阿哥性子内敛,不似其他阿哥那般张扬,却最擅长观察细节、权衡利弊。丰台大营虽需威严,却更需细心——营中士兵的粮草供给、军备维护、纪律巡查,每一件都需细致入微,容不得半点马虎。十八阿哥看似‘糊涂’,实则心思缜密,能发现旁人忽略的问题;且他待人温和,能与士兵打成一片,更容易了解营中实情,比一味靠威严压制更能凝聚军心。”
胤禛在一旁听着,也渐渐点头:“英台所言有理。十八弟虽平日不显山露水,却确有细心之处。去年我处理漕运账目时,他曾随口提过一句‘南方漕船的损耗率比北方高两成,或许与航道水位有关’,后来我派人核查,果然如他所说,调整航道后损耗率大幅降低。可见他虽不常参与朝政,却善于观察分析。”
康熙沉默片刻,目光投向殿外庭院中的牡丹,若有所思。他想起这些年对十八阿哥的忽视,总觉得这孩子性子软、能力不足,却从未细想过那些“糊涂”背后的深意。英台的反问点醒了他——能在自己面前“装糊涂”而不被察觉,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能在不经意间解决问题,更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他转过身,眼中已没了最初的疑虑,多了几分认可:“你说得对,朕倒是小看了这孩子。丰台大营之事,便让胤祄试试。传朕旨意,任命十八阿哥胤祄为丰台大营提督,即刻前往营中熟悉事务,允许他自主挑选两名得力副将协助,朕倒要看看,他这‘糊涂’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本事。”
英台躬身谢恩:“父皇英明。十八阿哥定不会辜负您的信任。”
旨意传到十八阿哥府时,胤祄正在书房临摹字帖,听闻任命,他只是微微颔首,平静地对传旨太监说:“劳烦公公回禀父皇,儿臣定当尽心竭力,守护好京城防务。”随后,他收起字帖,即刻召来自己平日信任的两名武将,商议前往丰台大营的事宜,言行间条理清晰,丝毫不见平日的“糊涂”模样。
几日后,胤祄正式到丰台大营任职。他并未急于立威,而是先花了三日时间,走遍大营的各个营房、粮仓与军备库,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想法与需求。第五日,他便针对营中存在的粮草分发不均、军备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既不激进,又切中要害,很快便赢得了士兵们的认可。
消息传回京城,康熙看着胤祄递上来的营中整改奏折,忍不住对英台笑道:“你果然没看错人。这孩子不仅不糊涂,还很有章法,丰台大营交给她,朕放心了。”
英台笑着回道:“父皇,每个阿哥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有的张扬,有的内敛。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丰台大营中,胤祄正与士兵们一同操练,脸上满是认真;乾清宫内,康熙与英台看着胤祄的奏折,眼中满是欣慰;大营的粮仓前,士兵们正按照新的分发制度领取粮草,秩序井然。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慧眼识才、破除偏见”的决断,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知人善任、各展其才的太平盛景。从英台的力荐,到康熙的认可,再到胤祄的实干,大清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智慧,让每一位皇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份藏于朝堂举荐、君臣信任之间的默契,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每一份坚守与担当里长久绽放,书写着属于大清的盛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