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枪结束后,英台特意留下胤禩,指着桌上的子弹枪道:“这长枪虽适合阵地防守,但将士巡逻、近身御敌时仍显笨重。八弟,你看能不能让发明部再琢磨琢磨,造出更小巧的‘手枪’——最好能单手握持,方便携带,哪怕射程短些,也能在近战中派上大用场。”
胤禩眼睛一亮,当即接过话:“四嫂这个想法太妙了!近战、侦查都用得上!我这就回发明部,让工匠们从枪身缩短、减重入手,争取早日造出样品。”他越想越觉得可行,连带着对后续武器革新的思路也愈发清晰,临走前还特意叮嘱英台,有新进展会第一时间告知。
送走胤禩后,英台转头找到正与其他将领交流的鳌无情,语气郑重:“鳌将军,新枪量产还需时日,但将士的训练不能等。你与56位兄弟安排一下,让藏边各关口的守军分批次进京,来京郊校场接受新枪使用培训——从装弹、瞄准到保养,都要让他们学扎实,日后回到边关,才能真正发挥新枪的威力。”
鳌无情闻言,立刻躬身领命:“末将遵四福晋令!明日便传信回藏边,按关口远近排好批次,确保每一处关口都有受过训的将士能带队操练!”一旁的将领们也纷纷附和,都盼着早日让手下士兵掌握这“利器”,守边时更有底气。
消息传到藏边,守军们得知能进京学新枪,全都振奋不已。首批进京的士兵抵达校场时,英台还特意去了一趟,看着他们从生疏地摸索枪身,到逐渐能精准命中靶心,眼中满是欣慰。弘历也常来校场,跟着士兵一起学习,还时不时提出些关于训练流程的小建议,引得将士们纷纷称赞“阿哥亲民”。
与此同时,发明部的工匠们也没闲着——他们按胤禩的要求,将长枪枪身缩短近一半,改用更轻便的合金材料,还简化了装弹步骤,虽射程缩短至五十步,但胜在便携、易用。不过半月,第一把原型手枪便造了出来,胤禩拿着样品去找英台时,脸上满是成就感:“四嫂你看,这手枪单手就能用,以后将士巡逻再也不用扛着长枪跑了!”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校场上,士兵们列队练习新枪,教官正逐一纠正姿势;发明部内,工匠们围着原型手枪调试,胤禩在旁认真记录。玉佩在阳光下泛着明亮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持续创新、务实练兵”的劲头,送上无声的喝彩。
虫洞的光芒渐渐与校场、发明部的光影交融,充满活力与希望——英台提议创手枪、训边军,既推动了武器的轻量化革新,也为新装备落地铺路;从朝堂到边关,从工匠到士兵,所有人都在为“强防务、安家国”而努力,大清的盛世根基,也在这一步步的扎实推进中愈发牢固。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谋创短枪与训边军”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校场练兵、工匠造手枪的场景,并陈列了原型手枪的草图与边军训练计划表复刻本。游客们看到武器革新与军队训练同步推进的画面,纷纷感叹:“真正的防务升级,从来不是只靠技术,更要靠人与装备的磨合。英台的周全考虑,让新武器从‘图纸’变成‘战力’,这便是治理的务实智慧。”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士兵练枪、工匠造手枪的画面,与草图、计划表复刻本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家国的安全,离不开持续的创新与扎实的准备;每一次对细节的打磨,每一次对训练的重视,都在为家国的和平与繁荣,筑牢最可靠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