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功塔的香火日渐旺盛,英台却在一次祭拜时发现,仍有百姓捧着自家亲人的牌位来塔前祈福——那些殉国将士的姓名虽刻在塔上,可百姓们大多不识文墨,难辨亲人之名。思及此,她再次入宫,向康熙奏请:“父皇,忠功塔铭记姓名,却难让百姓识得英雄模样。臣妇恳请,将平定台湾、西北、藏地中‘为国为民’的功臣与烈士画像,供奉于京城‘为国寺’内,让百姓既能瞻仰容貌,也能焚香祭拜,让英雄事迹更易流传。”
康熙听后,当即点头:“此提议甚好!画像比文字更直观,百姓见了,便知是谁守护了他们的安稳。不仅要画立功的将领,像施世纶这样断案护民的能臣、胤禟福晋这样安抚藏地女眷的贤妇,也该列入其中——只要是为百姓做事、为家国出力者,都该被供奉。”
旨意下达后,英台亲自筛选画像人选,从胤禵、鳌无情等将领,到乌思道、李卫等文臣,再到十福晋、胤禟福晋等助力民生的女眷,甚至包括几名牺牲在藏地的普通士兵,共选出八十一人。她还特意请来京城最有名的画师,叮嘱道:“画中人物不必刻意美化,要画出他们为国操劳的真实模样——比如施大人眉间的细纹,是断案熬夜所致;鳌将军肩上的疤痕,是藏东作战留下的印记,这些都是英雄的勋章。”
画师们依言而行,历时两月,终于完成所有画像。画像悬挂当日,为国寺内挤满了百姓:有藏地来的牧民,对着十福晋的画像磕头,口中念着“感谢她带来的种子”;有江南的商户,在李卫的画像前焚香,感激他当年整顿粮价;还有阵亡士兵的家属,看着亲人的画像,泪水涟涟却带着欣慰——终于能对着亲人的模样,诉说家中近况。
弘历跟着康熙、胤禛与英台来寺中观礼,指着施世纶的画像说:“皇爷爷,施大人的画像和我记忆里一样,每次断案后都会笑着给我讲百姓的事!”康熙笑着点头,又看向英台:“你这主意,比建塔更贴近百姓。忠功塔记其名,为国寺显其容,一塔一寺,让英雄们既有青史之名,又有百姓之念,做得好!”
一旁的胤禛也补充道:“如此一来,不仅是对英雄的纪念,更能让后世之人见贤思齐——看到这些画像,便知‘为国为民’不分文武、不论男女,只要有心,皆能成为英雄。”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为国寺内,百姓们有序地在画像前祭拜,孩童们围着画师,听他们讲画中人物的故事;英台站在一幅普通士兵的画像前,轻声对弘历说:“这位叔叔为了保护藏地百姓,挡住了敌人的箭,他虽无名,却是最了不起的英雄。”弘历似懂非懂地点头,悄悄在画像前放了一朵刚摘的小花。
虫洞的光芒渐渐与寺内的香火交融,温暖而肃穆——英台的提议,让“为国为民”的英雄不再是冰冷的姓名,而是有容貌、有故事的“身边人”。一塔一寺,一名一容,共同构筑起大清的“英雄记忆”,也让“护民守疆”的精神,在百姓的祭拜与传颂中,代代扎根。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寺内供像”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为国寺画像悬挂与百姓祭拜的场景,并陈列了施世纶、十福晋画像的复刻本。游客们看到普通百姓对着画像焚香、孩童听英雄故事的画面,纷纷感叹:“真正的纪念,是让英雄走进百姓心里。英台让画像入寺,既尊重了百姓的情感,也让英雄精神有了更鲜活的载体,这份‘以民为本’的细腻,比任何政令都更能凝聚人心。”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百姓祭拜画像的画面,与复刻画像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英雄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为百姓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记住他们的容貌,传颂他们的故事,便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家国精神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