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道协助胤禵肃清西北准噶尔残部后,便辞别军营返回京城,直奔四爷府。英台早已在府中备好茶点,见他归来,当即屏退左右,直奔主题:“先生在西北熟知策妄阿拉布坦动向,如今他逃入西藏勾结地方势力,我们需尽早定下平藏之策,以免夜长梦多。”
乌思道放下茶盏,取出随身携带的藏地舆图,指着关键位置分析:“策妄阿拉布坦虽有残部,但西藏本地势力态度摇摆,若能先争取藏地贵族支持,再以兵力震慑,便可兵不血刃。十阿哥夫妇在西北已联络过多部蒙古贵族,且十福晋熟悉藏地风俗,若让他们从蒙古借道,悄悄进入西藏,说服当地首领脱离策妄控制,便是奇招。”
英台眼前一亮,补充道:“我再让胤禵率主力在藏北边境施压,形成‘劝降+威慑’之势,策妄便成孤家寡人。此外,可让李卫从福建调运一批粮食与药材入藏,借‘赈济’之名拉拢民心——百姓安,则藏地稳。”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写下详细计策,派人快马送往西北胤禵军营。
此时,十阿哥胤?夫妇正在西北协助联络蒙古部落,接到计策后,毫不犹豫地挑选了二十名精通藏语的亲信,换上蒙古商人服饰,带着李卫从福建运来的药材,悄悄从蒙古边境潜入西藏。抵达藏地核心区域后,十福晋凭借流利的藏语与对风俗的熟悉,很快见到了当地最大的贵族首领。
她取出英台托人带来的书信,又将药材分赠给部落百姓,轻声劝说:“策妄阿拉布坦只是想借藏地苟延残喘,若跟着他,迟早会引来清军征讨,百姓遭殃。朝廷愿与藏地世代修好,减免赋税、兴办学堂,你们若归附,日后日子定比现在安稳。”首领看着部落中领药百姓的笑脸,又想起策妄残部抢掠粮食的行径,终于点头同意脱离策妄,还愿协助劝说其他小部落。
策妄阿拉布坦得知消息后,又惊又怒,想率军攻打不听话的藏地部落,却不料胤禵已率清军主力抵达藏北,与归附的藏地势力形成夹击之势。一番激战,策妄残部溃不成军,他本人也被清军俘虏,西藏彻底平定。
捷报传回京城时,胤禛与英台正在府中等待消息,乌思道听到十阿哥夫妇“奇兵劝降”的细节,笑着道:“十福晋的胆识与十阿哥的执行力,竟比我们预想的更出色——这平藏之策能成,他们夫妇当记首功。”英台也感慨:“当初举荐他们,便是看中十福晋对藏地的熟悉,如今看来,果然没选错人。”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西藏拉萨街头,清军与藏地百姓并肩而行,十福晋正手把手教藏地女子织布,十阿哥则与首领商议兴修水利的事宜;胤禵站在布达拉宫前,将朝廷“藏地自治、永不加赋”的旨意翻译成藏语,高声宣读,百姓们欢呼雀跃,手中挥舞着象征“汉藏一家”的旗帜。
虫洞的光芒渐渐与藏地的阳光交融,温暖而璀璨——这场“谋定而后动”的平藏之战,没有大规模厮杀,却以“民心为刃、奇策为锋”,既平定了叛乱,更凝聚了藏地民心。乌思道与英台的谋略,十阿哥夫妇的奇兵,共同谱写了一段“以和安藏”的佳话。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平藏奇策”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十福晋劝降藏地首领、胤禵宣读旨意的场景,并陈列了那封劝降书信与“汉藏一家”旗帜的复刻品。游客们看到“奇兵劝降”而非“铁血征讨”的画面,纷纷感叹:“真正的江山一统,从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民心归附。英台与乌思道的谋略,十阿哥夫妇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以柔克刚’的治世智慧,这才是最珍贵的安邦之道。”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藏地百姓欢呼的画面,与劝降书信、旗帜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民族的融合,边疆的稳固,从来都需要理解与尊重;每一次贴近民心的举措,每一份跨越文化的沟通,都是在为“家国一统”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