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抱歉啊小伙子,路上耽误了些时间。”老人客气地停下车子,想帮忙搬东西,“来来,我帮你拿行李。”
“不用不用。”李放不让对方动手,直接把两个大包扔到车板上,上面已经装了一些货物,“大爷,你别再叫我同志了,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叫李放就行。”
“好嘞,李放你坐稳,我们得赶紧回去,不然就赶不上了。”老人笑着点头。
驴车重新启动,清脆的铃声随之响起。
“大爷,我想问一下,你们村里以前有知青来过吗?”李放假装好奇地问。
“有,最开始那会儿有六个。”老人很健谈,“我记得,四个男的,两个女的。不过你们来了又走,人早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现在村子里还有几个知青?”李放接着问。
“现在村子里剩下五个知青,三个女的,两个男的,加上你正好六个,男女各半。”老人笑了笑,“你之前的那个知青……算了,不说了。反正村子一直只有六个知青。”
李放一听就明白了,难怪这次只有自己来,原来是村子里只能接收六个知青,刚好差一个。
至于为什么少了一个,他不打算多问,到了地方自然会知道。
“大爷,你们村以前有没有叫胡巴一和王凯旋的知青?”李放问这话时,眼神有些微妙。
说实话,李主任虽然是个坏蛋,但在收钱办事方面却挺讲信用。
不仅把李念的工作安排得很好,还看在金条的份上特意给南锣鼓巷街道办的王主任打了电话,让他照应一下,甚至还给了李放一次选择插队地点的机会。
李放对去哪插队并不在意,只要是在东北就行,山多水多、林子多的地方。
那里资源丰富,不会饿肚子,也方便他发挥金手指的作用。
没想到的是,他在李主任给的资料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岗岗营子。
确认了这个地方和自己记忆中的地方大致相符后,李放立刻选择了这里,并顺手把棒梗也带到了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的另一个村子。
俗话说君子十年磨一剑,到李放这里,虽然还没到从早到晚的程度,但也绝不会等那么久。
他很好奇,自己所处的这个时空到底是单纯的“禽满四合院”风格,还是类似港综那样的综合性年代剧时空。
至于那两个家伙所在的时空是否算年代剧,纵观整个剧情时间线,说是年代剧也说得过去。
“胡巴一?王凯旋?”赶车的老头想了想,甩了甩手中的鞭子,“叭!”的一声,“还真有!”
“哦?那他们还在岗岗营子吗?”李放赶紧问。
“不在了,都走了!”老头似乎想到了什么,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
“都走了?王胖子也走了?”李放有些惊讶。
在他记忆中,胡巴一是在七零年回家探亲时得到了机会,直接参军入伍了。
而王胖子却应该会留在岗岗营子,直到知青返城,之后去四九城卖盗版磁带谋生,最后和胡巴一在四九城重逢,又遇到了大金牙,才引发后续一系列的事情。
现在是七三年底,说胡巴一不在还情有可原,但王胖子怎么会也不在?
“走了,都走了,说是要当滨去了。”老头点点头,“怎么了小伙子?你认识他们?”
“胡巴一和王胖子是我们知青中的前辈,来之前当然要打听一下。”李放点点头,“可惜了,原本还想跟着他们混,尽快适应村里生活,没想到他们居然去当滨了。”
这分可惜不是假的,如果王胖子还在,到时候找人一问就能知道这是哪一部的角色。还有牛心山里的小鬼子基地和将军墓,都是好地方,李放来之前就想着去看看。
钱对他来说倒不重要,真正在意的是将军墓里的那头红犼,哪怕他也不知道这东西到底属于神秘侧还是科幻侧,但如果能放进游戏世界里,说不定还能派上用场。
李放最在意的,就是小鬼子的基地,里面有不少好东西,三八大盖、百式冲锋枪,还有许多**、**。对李放来说,这些都是提升角色装备的好东西。
但现在,胡巴一走了,王胖子也走了,这明显和剧情不符啊!
“到底是我的出现改变了剧情,还是这个时空的胡巴一和王胖子根本就不是我认识的那两个人?是另一个平行世界吗?”
“算了,反正我来这里本来也不是为了小鬼子的基地和红犼。就算真是我想的那个世界,我也不会跟着胡巴一和王胖子去冒险。”
带着这样的想法,李放坐驴车颠簸了很久,才终于到了他将要生活的地方——岗岗营子。
如果你没去过岗岗营子,永远无法想象那里有多苦。村子四周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和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
像岗岗营子这样的村子,或者说当地人叫的屯子,零星地分布在这一片区域中。
屯子之间的距离,有的很远,有的看起来近,但实际翻山越岭,哪怕是最近的屯子,光靠走路也不知道要走多久。
一路走来,李放发现这里根本没有公路,按照车大爷的说法,村里也没通电。
平时点油灯都算是干部待遇,晚上没什么娱乐,不是早睡就是只能在炕上聊人生大事,连灯都不敢开。
李放活了两世,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山林,当然,前世在网上或电视上看不算。
赶车的大爷一路上不停地介绍,他倒是不避讳,直说屯子里穷。好在这附近山里资源多,山货丰富,河里能捞鱼,按大爷说的,也不愁吃不上饭。
相比之下,去陕北插队的那些知青才真苦,别说鱼肉山货,连正经粮食都吃不饱。
起一儿五
起六三六八
进了屯子后,很快就有几个小孩围了过来。
一张张小脸看起来都不太干净,身上穿的衣服虽然旧,几件都打着补丁,有的还脏兮兮的,但好在厚实,不至于冻着。
“又来知青喽!”
“又来知青喽!”
孩子们喊着,别看他们衣服不怎么样,但眼睛都亮晶晶的。
李放活了两辈子,只在父亲和姐姐面前像个孩子,实际上心理年龄已经四十多岁了。
看着这些孩子围着自己,满脸期待,李放伸手摸了摸一个女孩的头,手上立刻多了两颗水果糖。
这种硬糖在后世可能没人喜欢,但在这个时代、这个屯子,却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宝贝。
“谢谢哥哥!”女孩开心地接过糖,没舍得马上吃。
“我也要!”
“我也要!”
其他孩子立刻吵闹起来。
“都有,都有。”李放笑着“变”出更多糖果,每人发了两颗。
其实这些糖在游戏世界的仓库里有很多,李放自己也不太爱吃,只喜欢奶糖,但他知道要细水长流。
分完糖后,李放又问了些村里的事,在糖果的吸引下,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看着李放和孩子们说说笑笑,车大爷吧嗒着烟袋,眼里满是赞赏。
“这次来的年轻人不错。”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老支书,手里也拿着烟袋。
“是不错,就是不知道能待多久。”车大爷点了点头。
“这事儿我们做不了主,听天由命吧。”老支书倒是看得开。
这几年村里来的知青来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个遍,还好来的人都不错。
作为支书,最头疼的是那些不好管的知青,之前还担心这次的情况,现在看来确实让人放心。
正说着,五个明显和村里人不一样的青年走了过来。
不用问就知道,肯定是来插队的那五个知青。
“欢迎你,新来的同志!”为首的男知青看起来挺结实,长相也不错,笑起来也挺帅气,但比李放还是差一些,“这样我们的队伍又完整了。”
李放看了他一眼,感觉第一印象还不错。
不过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五个知青到底怎么样,还得慢慢相处才能了解。
“大家好,我是李放,今年刚来插队的知青。”李放压下心里的想法,露出礼貌的笑容,双手很潇洒地抱拳,“四九城人,初来乍到,还请几位前辈多关照。”
李放精致的面容、帅气的外表,让人忍不住露出亲近的笑容,再加上那潇洒的抱拳动作,让五名知青都感到眼前一亮。
“我是张鹏程,津门人。”
“我是杜鹃,也是津门人。”
“我是赵卫国,来自渤海明珠。”
“我是陈青梅,也是渤海明珠人。”
“我是高原元,来自热河。”
在大家自我介绍时,李放注意到,张鹏程和杜鹃明显是一对,赵卫国和陈青梅也是一对,只有高原元一个人,可能那个没来的男知青也来自热河。
包括李放在内,六名知青的家乡大多在北方。这很正常,如果南方人跑到北方插队,光是水土不服就够呛,更别说气候和饮食习惯的问题了。
不过李放如果没记错的话,胡巴一和王胖子都来自八闽,是地道的南方人,所以这个说法也不一定准确。
当然,也可能是刚开始安排时对这方面不太重视,等出了问题后才吸取教训,让南方知青在南方插队,北方知青在北方插队,减少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员损失。
经过一番介绍,大家也算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五个知青来自三个不同的地方,而四九城来的,只有李放一个。
“一定一定,谁让我们是**同志呢。”张鹏程显然是五人中的大哥,“好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先安排好住处,晚上再慢慢聊也不迟。”
“对,先安顿下来再说。”杜鹃笑着附和。
这时,老支书拿着烟袋走了过来,开口便是一口浓重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