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需与生俱来的禀赋!
意志只能铸就武者的根基。
但于将领而言......
赵云心知肚明:真正决定高度的,是那不可逾越的极限!
而这极限,正是天资!!!
纵观当世:
主公刘备帐下的黄忠、关羽、张飞、魏延、陈到诸将,皆是天赋卓绝之辈。
唯有此等人物,方能问鼎武道之巅。
纵不能登峰造极,位列一流武将亦非难事。
而\"汉末枪神\"童渊一脉择徒,首要便是这般天赋资质。
若无此门槛。
岂非四海之内皆可入师父门下?
若非天资所限......
师父所授三位传人中,也不会仅有他赵子龙,达到了当年吕布虎牢关前睥睨天下的境界——超一流武将。
正因他的天赋高过大师兄\"北地枪王\"张绣与二师兄\"蜀地枪王\"张任。
赵云从师父童渊传授的百鸟朝凤枪法中突破桎梏,自创出独门绝技——七探盘蛇枪。
正是凭借这套枪法,
当年长坂坡之战,他才能连斩曹营数十员猛将,在百万军中杀出血路。
而他的两位师兄?
困于天资所限,至今未能超越百鸟朝凤枪的藩篱,始终徘徊在一流武将门槛。
思绪翻涌间,赵云手上的动作却未停歇。
他先抚按少年姜维的后颈,继而探查肩胛、臂骨关节,再往上肋、下肋、后腰,直至脊椎......
偶尔还令姜维摆出奇特姿势,竟引得少年骨节爆出脆响。
这番景象令诸葛川瞪圆双眼。
\"华夏古武技\"五字陡然划过脑海——
除此以外,再难解释眼前奇观。
若非见赵云神情专注,他恨不得立即请这位战神也为自己摸骨。
哪个热血男儿不曾梦想金戈铁马?诸葛川不奢求如赵云般七进七出,但求能与张苞、关平之辈比肩。
他暗自攥紧拳头:
待赵云检查完毕,定要央求指点。若能随姜维同拜师门......
想到将来白马银枪的英姿,诸葛川心头滚烫。
运筹帷幄的谋士?儒将风采?
呵!
谁爱当谁当!
半刻钟后,
赵云终于收手。
额角已渗出细密汗珠。
赵云的检查耗费心神,但姜维的武学天赋让他倍感欣慰。
少年资质上佳,虽非当世绝顶,却也堪比赵云两位师兄。
枪神童渊传承的百鸟朝凤枪、暴雨梨花枪,姜维必能习得精髓。至于七探盘蛇枪,能悟多少全凭天资。
诸葛川见姜维仍 ** ,轻敲其额提醒:“还不跪拜?”
姜维当即叩首三记,恭声道:“ ** 拜见师父!”
赵云满面喜色,扶起新徒,嘱诸葛川带其等候,自己则更衣再会。
刚欲转身,却被诸葛川拦住,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赵云见诸葛川欲言又止,便开口问道:\"伯治,还有别的事?\"
诸葛川挠头笑道:\"赵叔父,您看我习武资质如何?其实...我也想学您的枪法。\"
赵云听罢哈哈大笑。他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又看了看旁边的姜维,摇头叹道:\"若是初遇时,以你的资质...或许能学点百鸟朝凤枪的皮毛。可如今...\"
他惋惜地拍了拍诸葛川的肩膀:\"自关中归来后,你精气神大不如前,想必是元阳有损,怕是连皮毛都学不成了!\"
\"哈哈哈!\"赵云爽朗一笑,\"你啊,还是专心做个运筹帷幄的儒将吧。就算你元阳未损,我们这些武将也不会教你厮杀的功夫。\"
\"你天生就是统帅之才,指挥我们这些莽夫打仗就够了。要是你仗着三脚猫的功夫在阵前出了意外,我们怎么向主公交代?\"
说完,赵云大笑着转身离去,只留下诸葛川站在原地 ** 。
诸葛川暗自嘀咕:什么元阳不元阳的...这又不是修仙世界。不就是和王异欢好了一夜?七次半刻钟而已,至于这么大惊小怪么...
三国年间,习武之人自幼便勤修不辍。赵云年少时亦不例外。
比起那些\"元阳有损\"的托词,诸葛川更愿意相信赵云亲口所述的原委。
诸位叔伯唯恐诸葛川在战场上遭遇不测,宁可见他成为运筹帷幄的儒将,也不愿意见他沦为冲锋陷阵的猛将。
带着这般复杂心绪...
诸葛川带着姜维径直来到赵府正厅。
厅中。
主客方落座不久。
一位身着素雅长裙的妇人翩然而至。虽已年过三旬,仍可窥见当年倾国倾城的姿容。
见来人至。
诸葛川赶忙拉着姜维起身行礼。
\"侄儿拜见婶娘!\"
姜维闻弦歌而知雅意。
\" ** 拜见师母!\"
此妇人非是旁人。
正是赵云之妻,原桂阳太守赵范之嫂——樊氏。
当年赵云收复桂阳时,赵范将寡居的嫂嫂许配给赵云为妻。
如今。
她已为赵云诞下赵统、赵广二子。
\"伯治,你们叔父还需稍候片刻。婶娘先命人奉些茶点来。\"
\"这位便是姜维吧?\"
\"在师母跟前不必拘礼,就当是在自己家中。日后常来走动。\"
樊氏言语温婉。
同时吩咐侍女在案几上摆满各色果脯鲜果。
待客之道,俨然视如己出。
不多时。
赵云着一袭家常便服现身。樊氏见状便欲退下。
临行前。
特意叮嘱二人务必留下用膳...
待婶娘离去后。
空荡的厅堂只剩下三个男子。
望着樊氏远去的背影。
诸葛川忽然若有所思。
---
**
赵云未曾遇见马云禄,与樊氏相守一生,倒也美满。至于马云禄……还是交给他人照料吧。
时间线上,有些人物无法强求。就如貂蝉登场时主角尚未穿越,大小乔更不必说——即便再过数年,她们始终是未嫁之身。
---
**厅内,诸葛川与姜维陪坐于赵云身侧。赵云未摆长辈姿态,只如友人闲谈般询问姜维近况。得知其出身凉州天水姜氏时,赵云神色如常——他向来不重门第。若徒儿家世显赫,前程或能顺遂;若出身寒微,他亦会尽力扶持,但求行事无愧于心。
诸葛川静听师徒对谈,见赵云教诲姜维淡泊名利,眼底笑意渐深,早先未能习武的遗憾已烟消云散。
常山赵云,不慕荣华,不争权势,恪尽职守——这般人物,恰是天下人心中真正的武将楷模。
赵云在蜀汉政权中地位特殊,外可出任太守要职,内能随侍君主左右。若用一句话概括他在五虎将中的定位,既非最强也非次席,更非武力超群之辈,其真正优势可归结于四个字:简在帝心!
后世常有人借刘备称帝后赵云未获封四方将军一事,质疑其能力或与刘备关系不佳。对此观点,作者诸葛川始终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种安排实为政治平衡之需:
首先关羽、张飞作为结义兄弟,位列四方将军乃情理之中;马超作为西凉诸侯投效,刘备需要以此示范招揽天下豪杰;黄忠则代表着对荆州势力的安抚。在这种多方考量下,赵云虽功勋卓着,却只能屈就翊军将军之职。事实上若单论资历战功,赵云完全有资格与黄忠、马超一争高下。
即使不论资历与功绩……
单凭两次救主、护驾勤王的赫赫战功,也足以让赵云位列四大将军了吧?
功高莫过救主!
这岂是虚言?
然而……
赵云对未能获封四将军之位,始终毫无怨言。
诸葛川确信,历史上的刘备不可能不对这样的赵云心怀愧疚。
正因这份愧疚,才让赵云更得 ** 信赖!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
关羽镇守荆州,张飞坐镇汉中。
而赵云——
以翊军将军之职统领蜀汉禁军,戍卫帝都!
不仅是赵云。
其子赵统后来也执掌过蜀汉禁军。
这无疑展现了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对赵家父子的信任,岂非简在帝心?
若这还不足以说明赵云的地位……
那么当刘备夷陵兵败,退守永安,临终白帝城时——
第一个赶来守护的武将仍是赵云,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 将星陨落,托孤之际,唯有子龙守护在侧!
这是以生死相托!
诸葛川甚至带着强烈揣测:
倘若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动荡,或诸葛亮、李严等人意图废立刘禅……
赵云很可能就是那个手持\"先主遗诏\",率军平定乱局,扶保幼主登基的关键之人。
道理很简单。
诸葛亮等人是从成都得知兵败消息后,才赶赴白帝城。
在此之前……
自知大限将至的刘备,有充足时间向身边唯一的老兄弟赵云交代后事。
至死!
赵云都是先主最信任的人啊!
念及此处。
诸葛川不禁为赵云深深叹息。
叹赵云未能同入桃园之盟,若然,荆襄与汉中戍守之选,必添子龙之名。
惜哉,
关张先登!
按下心中憾意,诸葛川趁赵云训导姜维将毕,捧盏饮茶之际——
忽插言道:\"伯约!\"
\"子龙将军箴言,当铭刻五内。\"
\"若得将军处世为将之真传,来日皇叔麾下定有你立足之地。\"
\"待皇叔龙飞九五,子龙将军外可镇守雄藩,内能拱卫京师。\"
\"汝既承其衣钵,兼得家父真传,位列大将军亦非虚望。\"
赵云闻言摇头失笑:
\"好个诸葛伯治,竟敢调侃长辈!\"
\"某自知斤两,岂如你所言这般了得。\"
\"依某之见——\"
\"这分明是在说你自己。\"
笑斥过后,赵云当即以诸葛川为鉴:
\"伯约当谨记,万不可效伯治这般狂傲!\"
\"持重守谦方为正道。\"
\"凡事但遵主公钧命,不可强求!\"
诸葛川闻言挑眉:
\"若皇叔执掌益州后,命叔父镇守荆州当如何?\"
图穷匕现。
此问既出,恍如昨日江上与徐庶论政再现。
\"让某守荆州?\"
\"伯治休得妄言!此位非云长莫属。\"
赵云乍惊后断然否决。
其态,
与昨日徐庶如出一辙。
惟徐庶推举孔明士元,而赵云首荐云长。
见此情形,诸葛川毫不耽搁。
他将先前对刘备及昨日向徐庶陈述的话语,再次完整转述。
厅内仅三人议事,自然无须忧虑机密外泄,也不必顾虑赵云与姜维会四处张扬。
言毕许久。
听完叙述的赵云面露无奈笑意。
\"伯治,你这是将叔父置于炉火上炙烤啊!\"
\"幸得你说服徐军师首肯,否则我真不知该如何说你才是!\"
诸葛川含笑道:\"叔父不必过分忧虑。\"
\"侄儿眼下不过是提出初步构想。最终是否由您与徐伯父留守荆州,仍需皇叔亲自定夺。\"
\"唯有皇叔首肯,方算最终决策。\"
\"提前告知叔父,只是让您有所准备。\"
\"免得届时侄儿举荐您镇守荆州时,您反倒顾虑重重推辞不受。\"
\"若真如此...\"
\"侄儿这番苦心岂不付诸东流?\"
听闻这番说辞,赵云轻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