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日头斜斜挂在檐角,把李家院的磨盘晒得暖烘烘的。秀雅坐在磨盘旁,手里拿着块靛蓝色粗布,正给猎丫缝新年的棉袄。针脚刚走了半圈,院门外就传来张二婶的大嗓门:“秀雅在家不?俺家那口子的棉鞋破了,你帮俺看看,还能不能补补?”
秀雅赶紧放下针线迎出去,只见张二婶拎着双露出棉絮的黑布鞋,身后还跟着刘桂兰和西头的王大娘,手里都攥着要缝补的旧衣裳。“二婶,快进来坐。” 秀雅笑着把人让进院,又搬来小板凳,“俺刚还想着,天越来越冷,大伙的针线活肯定少不了,要不咱们凑一起做,还能互相搭把手。”
张二婶一听,拍着大腿站起来:“俺正想跟你说这事!俺家那口子天天上山砍柴,棉鞋磨得快,俺一个人缝不过来。要是大伙一起做,还能说说笑笑,比自个儿闷头缝有意思多了!” 刘桂兰也跟着点头:“可不是嘛!俺家娃的棉袄短了,俺想改改,可总缝歪针脚,有秀雅你在,还能教教俺。”
秀雅心里一动,突然想起上次去公社赶集,看见供销社收手工布鞋和鞋垫,给的工分还不少。她把这个想法一说,大伙眼睛都亮了。“真能换工分?” 王大娘攥着衣角问,“俺家那口子总说俺在家闲着,要是能换工分,也能给家里添点粮食。”
“当然能!” 秀雅肯定地说,“俺上次问过供销社的同志,一双布鞋给五个工分,一双鞋垫给两个,要是做得好,还能多给点。咱们一起做,做得又快又好,换了工分,既能分粮食,还能买点红糖给娃补补。”
这话一出,大伙更起劲了。张二婶当即就把家里的粗布和针线都拿来了,刘桂兰还抱来了半筐晒干的芦花,说能当棉鞋的填充物。秀雅把院子里的磨盘擦干净当桌子,又从屋里拿出自己攒的几缕棉线,分给大伙:“咱们先做布鞋,鞋底用浆糊把碎布粘厚点,这样耐穿,鞋面用结实的粗布,针脚要密,不然容易开线。”
张二婶拿起针线就缝,可刚缝了两针,线就打结了。她急得直跺脚:“俺这手咋这么笨!以前纳鞋底还好好的,一到做布鞋就掉链子。” 秀雅走过去,手把手教她:“二婶,你把线拽紧点,针脚别太密,不然布会皱。你看,这样走针,又快又整齐。”
刘桂兰学得快,没一会儿就缝好了一只鞋帮,可拿起来一看,左右不对称,像个歪脖子葫芦。她脸一红,赶紧藏在身后:“俺咋缝成这样了?要是拿到供销社,人家肯定不要。” 秀雅笑着拿过鞋帮:“没事,俺帮你改改,把这边多缝的地方拆了,重新走针就行。你第一次做,能缝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王大娘年纪大了,眼神不好,穿针总穿不进去。猎丫放学回来,看见这场景,赶紧跑过去帮忙:“大娘,俺帮您穿针!俺娘说俺眼尖,穿针最拿手了。” 说着就接过针线,眯着眼睛,一下就把线穿进了针孔。王大娘笑得合不拢嘴:“猎丫真能干!比俺这老婆子强多了。”
狗剩从山上打猎回来,刚进门就看见满院子的妇女做针线活,笑得跟朵花似的:“哟,这么热闹?你们这是要开针线铺啊?” 张二婶打趣道:“狗剩,你媳妇可是俺们的‘师傅’,教俺们做布鞋换工分。以后你家的针线活,可不用愁了。”
狗剩放下手里的野兔,凑过去看:“俺媳妇就是厉害!这布鞋做得比供销社卖的还好看。俺今天猎到只野兔,晚上给大伙炖兔肉汤,吃饱了才有力气做针线活!” 大伙一听有野兔肉吃,都高兴得欢呼起来,手里的针线也走得更快了。
接下来的几天,妇女们天天都来李家院做针线活。秀雅教大伙做布鞋、纳鞋垫,还教她们在鞋面上绣简单的花纹,说这样能多换点工分。张二婶学得最认真,不仅布鞋做得又快又好,还学会了绣梅花,她说要给自家孙子绣双带梅花的棉鞋,让娃在村里炫耀炫耀。
刘桂兰也进步很大,不仅能缝好布鞋,还能帮着秀雅教其他妇女。王大娘虽然做得慢,但每一针都很认真,她说要多做几双布鞋,换点工分给家里买斤红糖,给老伴补补身子。
半个月后,大伙攒了五十多双布鞋和三十多双鞋垫,秀雅挑了个晴天,带着大伙一起去公社供销社。供销社的同志一看,连连称赞:“你们这布鞋做得真好,针脚密,鞋底厚,还绣了花纹,比我们收的其他村的都好!” 当场就给算了四百多个工分,还多给了五斤红糖,说是奖励。
大伙拿着工分票和红糖,高兴得合不拢嘴。张二婶抱着红糖说:“俺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靠自己的针线活换这么多东西!以后俺还要跟秀雅一起做,多换点工分,让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 刘桂兰也说:“是啊,跟着秀雅,不仅学会了做针线活,还能给家里添收入,真是太好了。”
回到村,大伙把工分和红糖分了,每家都分到了不少。秀雅把分到的红糖给猎丫冲了杯红糖水,又给肚子里的娃缝了件小棉袄。狗剩看着秀雅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骄傲:“媳妇,你真是俺的福星!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带着大伙一起挣钱,俺真佩服你。”
秀雅笑着说:“这都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齐心协力,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以后咱们还要做更多的针线活,换更多的工分,让村里的妇女都能靠自己的双手,给家里添份力。”
这个冬天,因为秀雅组织的针线活小组,村里的妇女们不再闲着,家家户户都多了份收入。李家院的磨盘旁,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成为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秀雅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她还要带着大伙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让这荒坡上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