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凤翔府阳平县有个名叫王筌的士人,字子真。王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王筌的父亲曾科举登第,兄长们也都先后考中进士,在朝为官或任职地方,唯有王筌,自幼便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反倒偏爱闲居乡野,每日读书悟道,过得逍遥自在。
阳平城外多良田,每到夏日,瓜圃里的甜瓜藤蔓爬满竹架,青绿色的瓜身缀在其间,引得路人垂涎。这日午后,王筌像往常一样出城闲游,走到一片瓜圃前时,只觉暑气难耐,便在瓜棚下的竹椅上坐下歇息。瓜农见是熟客,笑着递来一碗凉茶,两人闲聊几句,瓜农便去田里忙活了,只留王筌独自在棚下纳凉。
不多时,远处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王筌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从田埂上走来。那妇人约莫三十多岁,面容朴素,却透着一股莫名的灵气,最奇特的是,她胸前的乳汁竟垂到了腹部,显然不是寻常妇人。妇人走到瓜棚前,对着王筌微微欠身,声音温和:“先生,能否赐我一个甜瓜?赶路许久,实在口渴。”
王筌心中一动,料定这妇人绝非普通人,便起身笑着应道:“无妨,姑娘随意取便是。”他从竹架上摘下一个熟透的甜瓜,用帕子擦了擦,放进妇人手中的布囊里。
妇人接过甜瓜,也不推辞,坐在一旁的石凳上便啃了起来。吃了几口,她忽然停下,将剩下的半块甜瓜递到王筌面前:“先生也尝尝,这瓜甚是甘甜。”
王筌看着那半块瓜,丝毫没有犹豫,伸手接过来便吃了起来,神色坦然,没有半分嫌弃。妇人见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笑着说:“看来你是个可教之人。我听说神仙海蟾子如今就在这附近隐居,正想度化后辈学子,明日我带你去见他如何?”
王筌心中大喜——海蟾子乃是传说中的道教神仙,据说曾点化过不少有缘人,没想到今日竟能有机会得见。他连忙起身拱手:“若能得见仙师,实属晚辈荣幸,多谢姑娘引荐!”
第二日一早,王筌便按照约定,在城外的路口等候。不多时,萧三娘便来了,她带着王筌穿过一片密林,来到一处清幽的山谷。山谷深处有一间茅草屋,屋前种着几株桃树,一位白发老者正坐在石桌旁炼丹,鹤发童颜,仙气飘飘,正是海蟾子。
萧三娘走上前,对着海蟾子躬身行礼:“仙师,我带有缘人来了。”
海蟾子抬起头,目光落在王筌身上,仔细打量了片刻,缓缓点头:“你与我有夙世因缘,今日能来,也是天意。”他让王筌在石凳上坐下,命他长跪在地,亲自传授他道家至道和炼丹秘诀,又再三叮嘱:“修道之人,不仅要潜心修炼,更要积功累行,多做善事,方能修成正果。”
王筌一一记在心里,磕头拜谢仙师。待他起身时,海蟾子和萧三娘已不见踪影,只留下石桌上的一本丹经和一枚丹药。王筌小心翼翼地收好丹经和丹药,起身返回乡里。
回到家中,王筌将自己遇到海蟾子、得授仙法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虽是普通妇人,却也知晓“修道成仙”乃是天大的机缘,便支持他的决定。王筌又将妻子送回娘家,托付岳父母好生照料,随后便收拾行囊,开始周游名山,一边修炼仙法,一边广行善事——遇到贫苦百姓,便拿出盘缠接济;见到道路损毁,便出资修缮;听闻哪里有瘟疫,便用仙师传授的药方治病救人,几年下来,他的美名传遍了各地。
当时朝中的大臣听闻王筌的贤名,纷纷向朝廷举荐他。皇帝得知后,对王筌的淡泊名利和行善之举颇为赞赏,特意下旨赐封他为“冲熙处士”,虽无实职,却也算是对他的莫大肯定。
元符三年,王筌来到茅山游历。茅山乃是道教名山,历代都有高人隐居。他刚到茅山不久,便听闻一件奇事——中峰的石洞突然自行开启,据山中道士说,这石洞便是《真诰》中记载的“华阳洞天便门”,已经关闭了近千年,如今突然开启,定是有大事要发生。更神奇的是,石洞开启后,山中竟降下甘露,晶莹剔透,香甜可口,道士们都说是祥瑞之兆。
茅山道士刘混康,乃是当时有名的高道,他看着开启的石洞和降下的甘露,心中暗道:“此等异象,必有异人前来。”没过多久,王筌便来到道观,请求受上清箓。上清箓乃是道教重要的法箓,受箓者需德行兼备,方能获得。刘混康见王筌气质不凡,又听闻他的事迹,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举行受箓仪式的当晚,茅山之上突然响起阵阵仙乐,乐曲悠扬动听,仿佛从云端传来,整个道观的道士和香客都听得清清楚楚,无不惊叹不已。王筌在茅山住了一年多,每日潜心修炼,道行日益精进。
这日午后,王筌坐在房中打盹,忽然梦见两位身穿白衣的天人手执玉笏,身后跟着数百名黄衣侍从,簇拥着一只白虎走来。天人走到他面前,躬身说道:“奉天帝之命,特来迎你前往华阳洞天。”王筌起身,跟着天人跨上白虎,白虎纵身跃起,载着他沿着茅山的险峰峭壁前行,最终从开启的华阳洞天便门进入石洞。
洞内并非黑暗,反而金光闪闪,到处都是金庭玉室,雕梁画栋,宛如仙境。两位青衣童子上前,引着王筌来到一座大殿前,殿上坐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正是茅山派的始祖茅君。王筌连忙上前,跪地拜见。
茅君扶起他,语气温和:“子真,你多年积功累行,道行已足。天帝已下旨,任命你为华阳洞天司命府丞,掌管洞天内的祸福之事。”说着,他取出一把金灿灿的尺子,递给王筌:“此乃金尺,可辨善恶,定祸福,你好生保管。”
王筌接过金尺,再次拜谢。随后,他便跟着童子走出大殿,跨上白虎,沿着原路返回。刚出石洞,王筌便猛然惊醒,发现自己仍坐在房中,手中却真的多了一把金尺,上面刻着细密的纹路,透着一股神圣的气息。
王筌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起身去找刘混康。他握着刘混康的手,轻声说道:“混康道长,我的尘缘已尽,今日特来告别。我还有一事相托,望你应允。”他将自己梦中的情景和天帝的任命告知刘混康,又取出金尺,嘱咐道:“此金尺乃茅君所赠,日后若有有缘人,可将它传承下去。”
随后,王筌又找到道观里的道人葛冲,郑重地说:“葛道长,我怕是要在此地解化了,身后之事,还要劳烦你费心。我算过,八月十七日便是我的归期。”
葛冲虽心中不舍,却也知道修道之人早已看淡生死,便点头应允:“处士放心,我定会为你妥善安排。”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八月十七日这天,王筌沐浴更衣,换上整洁的衣冠,在道观的大殿中端坐下来。他闭上眼睛,双手结印,神色安详。周围的道士和香客都静静地守在一旁,没过多久,便见王筌的气息渐渐微弱,最终没了声息,而他的面容依旧红润,宛如熟睡一般。
这一年,正是建中靖国元年,王筌享年六十一岁。茅山道士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华阳洞天便门附近。据说,下葬当日,天空中再次响起仙乐,还有祥云飘过,百姓们都说,王筌是真的得道成仙,前往华阳洞天赴任去了。
后来,刘混康将王筌的事迹和金尺的来历告知朝廷,皇帝听闻后,十分感慨,特意下旨为他修建祠堂,供后人祭拜。而王筌遇仙得道、升任华阳洞天司命府丞的故事,也在道教弟子和民间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仙话,激励着后人潜心修道,积德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