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年间,西京洛阳城外的嵩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自古便是佛家圣地。山中坐落着始建于东汉的法王寺,寺内香火鼎盛,钟声常伴晨雾回荡山间。法王寺周边,生长着连片的大竹林,竹身挺拔,竹叶苍翠,一眼望去无边无际,风过时竹浪翻滚,沙沙声如天籁般悦耳。更奇的是,每逢法王寺僧人用斋时分,总能听到竹林深处隐隐传来钟声,那钟声清越悠远,似从云端飘来,当地人便称这片竹林为“竹林寺”,更有传说称,这里是五百大罗汉修行的灵境,寻常人难觅其踪。
这年深秋,一位来自陕右的僧人慧明,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嵩山的路。慧明自幼出家,潜心向佛,最敬仰的便是禅宗初祖达摩,此次远行,便是为了到嵩山礼谒达摩遗迹,祈求能在佛法修行上有所精进。他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历经一个多月,终于抵达了嵩山脚下。
那日清晨,慧明沿着山间小径往法王寺方向走,山间雾气还未散尽,空气清冷湿润,带着竹子的清香。走到一处岔路口时,他忽然看到前方竹林旁站着一位僧人,那僧人穿着朴素的灰色僧袍,面容清癯,眼神澄澈,正微笑着看向他。
慧明心中一动,连忙走上前合十行礼:“师兄安好,小僧慧明,自陕右而来,欲往法王寺礼谒达摩遗迹,不知前方路径是否正确?”
那僧人回礼笑道:“施主方向无误,只是前方竹林深处,便是我修行之地——竹林寺。我有一书信,烦请施主将其转交寺中典座师父,不知施主可否应允?”
慧明闻言,心中有些惊讶——他沿途询问过村民,只知法王寺,从未听过“竹林寺”之名。但见僧人神色诚恳,便点头应道:“师兄托付,小僧自当尽力。只是不知竹林寺具体在何处,如何才能见到典座师父?”
那僧人指着前方茂密的竹林:“施主到了法王寺附近的竹林旁,寻一棵最粗壮的大木,上前轻叩三下,自会有人出来引路。切记不可擅自闯入,需随引路者而行。”说罢,他从怀中取出一封封好的书信,递给慧明,又叮嘱道:“此信务必亲手交给典座,万勿遗失。”
慧明接过书信,小心地揣进怀中,再次合十道谢。待他抬头时,却发现那僧人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一阵淡淡的竹香,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慧明心中愈发疑惑,却也只当是山中隐僧的奇处,继续往前行去。
不多时,慧明便抵达了法王寺附近。他按照那僧人的指引,在竹林边缘寻找,果然看到一棵需两人合抱的大木,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深深扎根在泥土中。慧明深吸一口气,走上前,伸出手轻轻叩击树干三下——“笃、笃、笃”,敲门声在寂静的竹林中格外清晰。
片刻后,竹林深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穿着青色僧衣的小行者从竹影中走出。那小行者约莫十二三岁,眉眼灵动,见到慧明便问道:“施主可是来送信的?”
慧明一愣,随即点头:“正是,有位竹林寺的师兄托我将书信交给典座师父。”
小行者笑着说:“师父早已吩咐过,随我来吧。”说罢,他转身走进竹林,慧明连忙跟上。
两人在竹林中穿行,脚下是铺满落叶的小径,两旁的竹子高耸入云,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慧明只觉越走越深,起初还能听到法王寺的钟声,后来便只剩下竹叶的沙沙声和两人的脚步声。走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前方忽然出现一座石桥,桥身由白色石块砌成,桥上爬满了青苔,桥下是潺潺流淌的溪水,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
“过了这桥,便是竹林寺了。”小行者说道,率先踏上石桥。慧明跟着过桥,又走了百余步,眼前的景象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一座宏伟的寺庙赫然出现在眼前!
那寺庙的屋顶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墙壁由朱红色砖石砌成,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佛经故事,寺前的广场上摆放着两座巨大的石狮子,神态威严。寺庙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竹林寺”三个金色大字,字体苍劲有力,透着一股神圣庄严的气息。慧明从未见过如此壮丽的寺庙,一时看得呆了。
这时,一位身着红色僧袍的知客僧迎了上来,面带微笑:“施主远道而来,一路辛苦。可是带来了书信?”
慧明回过神,连忙从怀中取出书信,双手递给知客僧:“正是,是一位竹林寺的师兄托我转交典座师父的。”
知客僧接过书信,看了一眼,说道:“施主稍候,典座师父方才前往梵天赴斋,想必片刻后便会归来。”说罢,他引着慧明进入寺内,来到一间雅致的客堂,奉上香茗,又安排小行者送来点心,便转身去忙碌了。
慧明坐在客堂中,环顾四周。客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佛经壁画,画中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桌上摆放着古朴的茶具和经书,空气中弥漫着檀香和茶香,让人身心安宁。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只觉茶香醇厚,沁人心脾,连日赶路的疲惫顿时消散了大半。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慧明忽然听到寺外传来一阵细微的声响。他走到窗边向外望去,眼前的景象让他终生难忘——只见天空中,百余位僧人正缓缓降下!有的僧人骑着雪白的飞鹤,鹤唳声清脆悦耳;有的骑着威猛的狮子,狮子的鬃毛在风中飘扬;还有的骑着矫健的龙、五彩的凤,祥云环绕在他们身边,霞光万丈。这些僧人都身着华丽的袈裟,面容慈悲,神情庄严,仿佛从仙境而来。
慧明看得目瞪口呆,连忙走出客堂,恭敬地站在一旁。不多时,那些僧人便降落在寺前广场上,其中一位身着黄色袈裟、面容慈祥的僧人,正是知客僧所说的典座师父。慧明连忙走上前,双手捧着书信递过去:“典座师父,小僧慧明,自陕右而来,奉一位师兄之命,将此信交予您。”
典座师父接过书信,拆开看了一眼,对慧明点头道:“有劳施主了。”
慧明望着眼前的奇景,心中涌起强烈的向往,他再次合十行礼,恳切地说:“典座师父,小僧一心向佛,愿留在竹林寺挂搭修行,恳请师父收留!”
典座师父闻言,轻轻摇了摇头:“施主与我寺无缘,还请早些离去吧。”无论慧明如何恳求,典座师父都坚决不答应。
这时,之前引路的小行者走了过来,对慧明说:“施主,随我来吧,我送你出去。”慧明无奈,只能跟着小行者离开客堂,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再次走到石桥时,小行者指着石桥旁一条狭窄的支径,说道:“施主从这条路走吧,沿着它就能回到法王寺方向。”
慧明心中虽有不舍,却也只能点头道谢,转身踏上支径。他刚走了几步,忽然想起还未好好告别,便下意识地回头望去——可这一回头,眼前的景象却彻底变了!
原本宏伟的竹林寺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陡峭的悬崖,悬崖上长满了参天的古树,枝叶茂密,遮天蔽日;之前走过的石桥也不见了,只剩下脚下这条狭窄的小径,蜿蜒通向远方的法王寺方向。刚才的一切,仿佛一场虚幻的梦境,只有怀中残留的茶香和那封书信的触感,提醒着他刚才的经历并非幻觉。
慧明愣在原地,心中震撼不已。他终于明白,那竹林寺果然是五百大罗汉的灵境,寻常人只能偶遇,却无法久留。他对着悬崖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沿着支径,一步步往法王寺走去。
后来,慧明在法王寺礼谒了达摩遗迹,又向寺中的僧人说起自己遇到竹林寺的经历。僧人们听后,都感叹道:“竹林寺乃嵩山秘境,百年难遇,施主能得见,已是莫大的佛缘。”
慧明离开嵩山后,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沿途的寺庙和信众。渐渐地,嵩山竹林寺的传说越传越广,有人说曾在清晨看到竹林中飘出祥云,有人说听到过竹林深处传来罗汉的诵经声,却再也没有人能像慧明一样,叩击大木,走进那座金碧辉煌的竹林寺。
而慧明,也因这次奇遇,更加坚定了修行的决心。他此后云游四方,宣扬佛法,将竹林寺的奇观和佛法的慈悲传递给更多人,成为了当时颇有名望的僧人。每当有人问起他修行的感悟,他总会说:“嵩山竹林寺的奇遇让我明白,真正的佛境不在别处,而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心怀虔诚,坚守善念,便是在修行的正道上前行。”
嵩山竹林寺的传说,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嵩山最神秘、最动人的故事之一。它提醒着人们,在这茫茫世间,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境,藏着超越凡俗的美好;而心怀敬畏与虔诚,才能感受到那些隐藏在寻常景象中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