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林氏集团精密制造车间的广场上,三百多名员工整齐列队,目光聚焦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林深穿着一身深蓝色工装,手里攥着一份皱巴巴的技术报告,站在台上,身后的电子屏上,“全员攻坚,背水一战” 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各位同事,” 林深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广场,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过去一个月,我们经历了订单流失、设备故障,甚至有人说‘这厂子要完了’。但今天,我要告诉大家 —— 只要我们还在,厂子就不会完!”
他举起手中的报告,用力挥了挥:“技术部已经找到了精度波动的核心原因,生产部制定了详细的优化方案。从今天起,我们成立三个攻坚小组:‘精度提升组’负责解决机床热变形误差,‘工艺优化组’重新梳理生产流程,‘生产效率组’负责产能爬坡。每个小组由技术员、老师傅、一线工人混编,你们有临时决策权,有资源申请绿色通道,只要能解决问题,公司全力支持!”
广场上一片寂静,员工们眼神里满是惊讶与犹豫。老工人王大海站在队伍前排,手里摩挲着磨得发亮的扳手 —— 他在厂里干了二十年,见惯了管理层的 “空头支票”,对林深的话半信半疑。年轻技术员陈工则攥紧了拳头,眼里闪着期待的光,他手里的软件模拟数据早已证明方案可行,只是缺一个放手一搏的机会。
“我知道你们不信。” 林深走下高台,走到王大海面前,递过一份精度检测报告,“王师傅,您看这份数据,您凭经验判断,机床热变形是不是主要问题?”
王大海接过报告,仔细翻看,眉头渐渐舒展:“没错,这误差曲线跟我摸机床时的感觉一模一样。要是能解决热变形,精度至少能提五个点。”
“那您愿意牵头精度组吗?” 林深看着他,眼神里满是信任,“您的经验,加上陈工的软件模拟,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
王大海愣住了,活了大半辈子,他第一次被管理层如此重视。他抬头看向周围的工友,大家眼里满是期待,终于重重点头:“我干!”
掌声瞬间爆发,原本压抑的氛围被彻底点燃。陈工主动走到王大海身边,递过平板电脑:“王师傅,我做了三种热变形补偿模型,咱们一起试试哪种更合适。” 青年工人小赵则举起手:“林总,我想进效率组!我发现装配流程能再优化,能省十分钟!”
动员大会结束后,车间里瞬间变了模样。精度组的成员围着机床,王大海用手摸着机床导轨,感受着温度变化,陈工在一旁用笔记本电脑实时记录数据;工艺组的会议室里,争论声此起彼伏,有人坚持传统工艺,有人主张引入新参数,谁也说服不了谁;效率组则拿着秒表,在生产线旁反复测试,小赵蹲在地上,用粉笔在地上画着新的流程路线。
林深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问题和建议。走到工艺组时,争论正到白热化 —— 老技术员老张拍着桌子:“按老规矩来,稳!新参数看着好,出了问题谁负责?” 年轻技术员小李则红着脸反驳:“现在客户要的是精度!老规矩根本达不到要求!”
林深没有打断他们,而是搬了把椅子坐下:“不如我们做个对比实验?两条生产线,一条用老工艺,一条用新参数,三小时后看结果。数据不会说谎。”
实验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 新参数的良品率比老工艺高出 12%。老张看着数据,叹了口气:“是我固执了,听你的。” 小李则主动递过一杯水:“张师傅,您经验足,后续的工艺细节还得靠您把关。”
夜幕降临,车间里依旧灯火通明。精度组终于找到了热变形的关键 —— 机床主轴在连续工作四小时后,温度会升高 3c,导致误差增大。王大海提议在主轴旁加装冷却装置,陈工则优化了补偿算法,两者结合,误差瞬间控制在客户要求范围内。
“成了!” 当检测设备显示 “合格” 时,王大海激动地抱住陈工,车间里爆发出久违的欢呼。其他组的员工闻声赶来,围着精度组的成果,眼里满是羡慕与斗志。
凌晨两点,林深巡视到效率组,发现小赵正蹲在地上,对着生产线图纸发呆。“怎么了?” 林深走过去,递过一瓶水。
“林总,我想把装配环节的两个步骤互换,可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后续工序。” 小赵挠了挠头,语气里满是不确定。
林深接过图纸,仔细研究起来:“你看,互换后虽然会增加一个搬运动作,但能减少等待时间。我们可以先试一次,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再做调整。”
两人立刻动手,调整流程后,生产线的节拍时间果然缩短了八分钟。小赵看着计时器,眼里闪着光:“我就知道能行!”
天快亮时,一场意外发生了 —— 核心检测设备突然故障,所有小组都停了下来。精度组的王大海、工艺组的老张、效率组的小赵自发聚到一起,围着设备排查问题。其他员工也没有下班,有人回家拿来工具,有人去食堂热了饭菜,还有人主动替换熬夜的同事。
“找到了!是传感器接触不良!” 王大海举着万用表,声音里满是疲惫却异常兴奋。经过两小时抢修,设备终于恢复正常。当第一份合格的检测报告打印出来时,车间里响起了自发的掌声,有人喊道:“这是咱们一起修的设备,一起干出来的合格件!”
林深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一阵温暖。他知道,团队的凝聚力已经形成,从 “你们公司” 到 “我们厂子”,这简单的称呼变化,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然而,就在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时,林深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小心内部,数据可能已泄露。” 他的心猛地一沉,下意识看向车间里忙碌的人群 —— 是谁泄露了数据?是内部的人,还是外部势力安插的眼线?
还没等他细想,供应商的电话又打了进来,语气带着为难:“林总,下一批高精度轴承可能没办法按时交付,厂里说需要重新谈判价格,您看……”
林深握着手机,脸色渐渐变得凝重。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交付问题,而是有人在背后施压,试图切断他们的供应链。内有数据泄露的隐患,外有供应链的压力,这场全员攻坚,远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
但当他抬起头,看到车间里依旧忙碌的身影 —— 王大海在调试机床,陈工在记录数据,小赵在优化流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情 —— 他的心里又燃起了斗志。
“我们能行。” 林深低声对自己说,然后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爸,我们需要帮助,供应链被卡了,内部可能还有内鬼……”
电话那头,林国栋的声音第一次带着一丝温和:“我知道了,供应链的事我来解决。内部的问题,你自己小心,必要时,可以动用集团的风控资源。”
挂掉电话,林深深吸一口气,重新走进车间。朝阳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希望的光芒。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会更加凶险,但只要这支团队还在,只要大家还愿意一起拼,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而那条神秘短信的发送者、供应链背后的黑手,以及可能存在的内鬼,都将成为下一场战斗的对手。林深握紧拳头,眼神里满是坚定 —— 这场全员攻坚,不仅是为了保住厂子,更是为了证明,只要人心齐,就没有打不赢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