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哥,我今天就要进行论文答辩了,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张倪芳站在美国一所知名学府的教学楼前,手里紧紧握着论文资料,对身旁的曹天明说道。
曹天明微笑着,轻轻拍了拍张倪芳的肩膀,“倪芳,别紧张。你为这篇论文付出了这么多心血,研究成果又这么出色,肯定没问题的。”
张倪芳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她此次的论文聚焦于基因修复伦理,这不仅是当下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更是与她自身经历息息相关。曾经饱受脑瘤困扰的她,对基因修复技术在医疗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走进答辩教室,里面已经坐满了来自学界的专家和教授。张倪芳定了定神,走上讲台。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张倪芳,今天我要向大家阐述的论文题目是《基因修复伦理:基于医疗实践的深度探讨》。”张倪芳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她先介绍了基因修复技术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然后话锋一转,切入到伦理问题。“虽然基因修复技术为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随之而来的伦理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如何确保不违背人类的基本伦理原则,如何界定治疗与增强之间的界限……”
张倪芳结合自己的治疗经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就像我自己,曾经面临脑瘤的威胁。如果基因修复技术在当时已经成熟,那么在使用这项技术时,不仅要考虑能否治愈疾病,还要思考这背后的伦理影响。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治疗效果,而忽视了可能对人类基因库造成的潜在风险。”
台下的专家们认真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随着张倪芳的阐述,他们的表情也从最初的严肃逐渐变得认可。
答辩过程中,专家们提出了各种问题。“张女士,你认为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伦理监管机制来规范基因修复技术的应用呢?”
张倪芳稍作思考,回答道:“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制定统一的伦理准则。同时,医疗机构内部也应该设立专门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每一项基因修复治疗方案进行严格审查。而且,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得到充分保障。”
面对专家们的提问,张倪芳都对答如流。答辩结束后,专家们进行了短暂的讨论。
终于,主考官面带微笑地宣布:“张倪芳女士,你的论文研究深入,见解独到,答辩过程非常出色,我们一致通过你的论文答辩。”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倪芳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倪芳,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行的。”曹天明激动地走上前,给了张倪芳一个大大的拥抱。
张倪芳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界获得了认可,消息传回集团后,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张总的这个研究成果可太厉害了,对咱们集团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肯定有很大帮助。”
“是啊,以后咱们要是开展相关项目,就有了理论支持,还能在伦理方面少走很多弯路。”
然而,就在大家都为张倪芳的成功感到高兴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张倪芳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邮件里只有一句话:“你的研究成果不应该公之于众,否则会有麻烦。”
张倪芳看着邮件,眉头紧锁。这封邮件让她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明哥,你看这封邮件,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人不想让我的研究成果公开呢?”张倪芳把邮件拿给曹天明看。
曹天明看完邮件,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倪芳,这事儿有点蹊跷。会不会是你的研究成果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
“我也不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不能因为一封匿名邮件就退缩。这是我辛苦研究的成果,对医疗领域和集团都有重要意义。”张倪芳坚定地说道。
曹天明点点头,“我支持你。不过,咱们也得小心行事。我安排人调查一下这封邮件的来源,看看能不能找到背后的人。”
就在曹天明准备安排调查的时候,又有新的状况出现了。张倪芳在学府的一些同学和导师陆续接到奇怪的电话,电话里的人警告他们不要和张倪芳有过多的接触,否则会对他们不利。
这一系列的情况让张倪芳和曹天明意识到,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这个隐藏在暗处的势力到底是谁?他们为什么要阻止张倪芳公开研究成果?张倪芳和曹天明又该如何应对这接踵而至的危机呢?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他们,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