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大家都同意下来,应成业想了想,也同意,只道:“在铺子开起来之前,咱们全家都一起帮忙,后面一切都顺了之后,再各自忙各自的,不过,要是开作坊,谁看管作坊,孩子们都还要念书,再说他们都还小。”
应山道:“爹,你和娘看着作坊,我和我媳妇看着山上的果树。”
郑春秀看了看二儿媳妇,又看了看自己丈夫,道:“让你媳妇和你爹换一换,在山上看果树还是你们男的去做,在作坊里做事要轻松些,不会那么累。到时候咱们找些村子里的人来做活,或者从外面找些人过来。”
现在镇子上那些流民已经被曹大人安排了住处,来他们村子的人也都是调查过后才放进来的。
足有几十户人家。
不管在镇上还是周围各个村子里都安排了不少人进去。
先前按照家中人口给他们粮食过活,在下一季粮食下来之后,就不会在管。
村里人对于来到村子里的人也都很是包容,接受很快。
商量好后,应成业趁着还早,就去了村长家,说自家选工的要求。
准备走的时候,村长问:“那些新搬来的要吗?”
“看看人品,若是可以就要,这还要多亏村长帮忙了,”
“我还要感谢你们家为村中谋福祉呢。”自从应家开始转运发家之后,村里也开始渐渐地富裕起来,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还时不时的穿新衣,吃肉菜,这在以往是完全不存在,他们也不敢想的事情。
在镇上甚至县城做工的村人都回来了,自家的生意都没多少时间打理,怎还有多余时间去做外面做工。
村长对于应家是感激的,现在只有应家做工的活计多,其他家,自家人就能忙完,根本不需要多余的人来,
只是他们毕竟是在自己村子里,要自己管着,他们也算是应家村的一份子,总是要参与到村子里的一些事的。
这些人也是逃难来的,总要让他们能够活下去,既然到了他们应家村,就是应家村人。
当得知村里有人家要招工时,那些外来的人每个人都很是感激,也相信应村长说的,他们到了应家村,就把他们当成应家村人。
能够来应家村的人,人品都是过关的,有点小毛病,只要不是什么恶人,爱找事之人,都能说的过去。
外来的人家刚到这里,虽然被分了宅基地,还有田地,但他们都没多少银子,有的甚至是饿着肚子的,还是在镇上吃饱了饭才来了这里。
应村长只好以村中的名义借给他们银两让他们能度过这个冬天。
现在好了,应家要招工了,他们的日子更加有盼头了。
外来的人家能做工的基本上全都报名了。
应成业看到足有三页纸的名字以及名字后面跟着的年龄,陷入了沉默。
因为上面甚至还有耄耋老人。
虽不明白这么大年纪为何还要出来做工,但应成业决定先看看人再说。
等见到报名的人,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应成业和应村长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那老人家报名是因为他们家有小孙子要养,而这老人却只孤身一人带着孙子。
逃荒路上儿子儿媳故意骗她说他们吃过了,实际上呢,他们大部分的口粮都给了老头和孙子。
那老头叫钱来,似是看出应成业的打算,他还是道:“虽说我不懂做什么卤味,但我年轻的时候在富贵人家做花匠,照顾过不少的花草,直到我儿子娶妻生子,为了照顾孙子,好让他们安心做生意,我才不做了。听说你们这还要开荒山种果树,兴许我可以帮忙,就算没有工钱也行,只要管我祖孙两个吃饭就行。”
应瑾瑜现在的商城得到升级,可以通过扫描一个人的面部了解到这个人的生平,可以说在它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秘密,只要应瑾瑜想知道。
所以她就盯着老头看了几秒钟,在看到具体生平之后,应瑾瑜将自家爹拉到一旁说了几句话。
闻言,应成业还有些诧异,不过 却也没再其他人面前表现出来,只是告诉钱来答应要他去山上帮忙,并且给他一天三十文的工钱。
这让钱来大喜过望,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一插曲过后,应成业又挑了些人准备到作坊,另外还挑了些人到山上种果树。
除此之外,还有镇上的铺子也额外找了帮工。
这样算下来,报名的基本上全都录用了,分别告诉他们要做什么工,还有等开工前一天会告诉他们,要他们等通知之后,就让大家都回去了。
家里的生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应瑾瑜他们也很是用功的准备着童生试。
找人盖作坊,还有作坊要用到的各种清洗工具,锅灶,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
与此同时,镇上的铺子也装修的差不多了,桌椅等一切都已摆好,还有牌匾已经挂上,就等着开业了。
应成业找族长看了好日子,就定在三日后,正好是十月初八是个好日子。
十月十二是他们考童生试的日子,所以应瑾瑜邀请了他们班上的同窗还有夫子,院长都来他们店里,让他们品尝铺子里卖的东西。
这天也正好是休沐日,所以很多同窗都准备过来。
十月初八一大早,应瑾瑜早早起床收拾,吃了点早饭,就跟着应成业他们去了镇上,同时,几个侄子也跟着去了,因为他们也有邀请好朋友过来。
村里人知道他们的铺子开张,也是早早的做了准备,几乎每家都派了人过去祝贺。
应瑾瑜他们的同窗基本上都是带着家里的人过来的,同时还给应瑾瑜他们带了开业礼物。
一大早,他们家铺子门前就围满了人,放完鞭炮,大家也看到了铺子的名字“应记小吃铺” 下面还罗列了一些小吃的名字,甚至有些他们听都没听说过。
一群人呼啦啦的进了铺子,没有排上座位的就在一旁等着。
书院的学子和他们的家人以及夫子,院长都提前给了牌子,他们吃的东西不要银子,其他来店的客人全店八折。
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好奇进来,只是在闻到那吃食的味道之后恨不得多带走点,不过因为是第一天开业,所以每个人买的东西有限额。
应家村人看他们这么忙,也都跟着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