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海岸的清晨,阳光比北半球更为炽烈早早地洒满海面,透过酒店套房的落地窗,唤醒了浅眠的刘亦菲。她起身,赤脚走在柔软的地毯上,为自己泡了一杯温和的花草茶。距离品牌方的正式活动还有半天闲暇,这本是难得的放松时刻,可她的思绪,却不像窗外的海面那般平静。
经过一夜的沉淀,昨日初见那幅画作时的强烈冲击感已稍稍平复,但一种更为绵长、更为细腻的触动,却如同海潮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湿润痕迹,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田。她再次走到书桌前,那张被仔细抚平的画纸安静地躺在那里。晨光中,铅笔的线条似乎更显柔和,那首诗的字迹也愈发显得骨力遒劲。
她没有再次拿起,只是静静地凝视着。不同于昨日的惊艳,今日的审视更多了一份回味与探究。她回想起屈正阳在飞机上谈论“国术乒乓”时,那双专注而灼热的眼睛;想起他分享被王建军教练批评“步法像踩棉花”时,语气里的那丝自嘲与不服输;想起他遭遇气流时,那瞬间展现出的、令人心安的沉稳;更想起他递过这张画纸时,那坦荡笑容下隐藏的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与期待……
前世在荧幕之外,她对这个名字的印象仅限于一个“很厉害的、打法很特别的乒乓球运动员”。而此刻,通过这十几个小时的近距离接触和这份独一无二的礼物,一个立体的、饱满的、充满矛盾魅力的形象在她心中清晰地树立起来——他既有运动员的强悍体魄与竞技雄心,又有艺术家的细腻感知与浪漫情怀;既有开拓者的锐意进取,又有文化传承者的沉稳底蕴;既有面对公众的从容自信,又有私下里这份笨拙而真诚的用心。这种多层次的特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这个念头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带着她自己都未曾预料的好奇。
就在这时,她的助理轻敲房门后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亦菲姐,你看,屈正阳老师那边热度好高啊!昨天机场那个‘如封似闭’接球的视频,不仅在体育版块爆了,还跨界上了文娱版的热搜趋势呢!好多网友都在夸他又帅又亲和,国术乒乓真是太酷了。”
刘亦菲心中微微一动,接过平板。屏幕上,正是那段她已经看过的视频,但此刻配上各种热情的网友评论和媒体标题,似乎又有了不同的意味。她看到屈正阳在异国他乡,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如此自然地推广着他所热爱的事物,赢得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喝彩。这种在广阔世界里挥洒自如的自信光芒,与她手中这幅私密的、静谧的画作,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却又奇妙地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
这种“公私”反差,非但没有让她感到割裂,反而让她觉得这个男人更为真实和丰富。赛场上的他是真实的,创作这幅画的他也是真实的。这种认知,让那份触动更深了一层。
“哦,还有,”助理补充道,滑动着屏幕,“我们工作室的公关团队刚才还悄悄问我,说注意到你那个常用的社交账号点赞了这条新闻,问是不是需要他们跟进做点什么互动,或者借此机会预热一下你们之前聊过的公益合作可能性?”
刘亦菲闻言,微微一怔,随即唇角弯起一个了然的弧度。她昨日那个几乎是下意识行为的“点赞”,果然没有逃过有心人的注意。她沉吟了片刻,对助理摇了摇头,语气平和却坚定:“暂时不用特意去做什么。那个点赞……是我个人的欣赏和支持,与工作无关,让他们不必过度解读和运作。”
“好的,明白了。”助理点头应下,不再多言,将平板电脑留给她便出去了。
房间里重新恢复安静。刘亦菲拿起自己的手机,再次点开了那个社交平台,找到了那条依然挂在热搜榜上的新闻。她没有再点赞,只是默默地关注了屈正阳的官方账号。她的动作很轻,很自然,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个搁置已久的小小步骤。
做完了这件事,她放下手机,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的碧海蓝天。黄金海岸的景色依旧迷人,但她的心境,却与刚下飞机时已然不同。这次原本纯粹的工作和度假之旅,因为一段意外的空中偶遇,一份来自万米高空的独特礼物,和一个在她心中刻下清晰印记的男人,无可避免地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充满未知期待的粉红色彩。
她知道,那份因画而起的感动与好奇,已经悄然转化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关注与期待。她期待着他在赛场上的表现,也隐隐期待着,在这座陌生的旅游城市里,或许还会有的、不期而遇的交集。这份“念念不忘”,不再仅仅是对一份礼物的回味,更是对赠礼之人,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想要进一步了解和接触的兴趣。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