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典藏阁归来,江奕辰心中对丹道的理解已非吴下阿蒙。那卷《青囊丹诀心得》如同钥匙,开启了他脑海中无数医药知识宝库的另一重门户,诸多原本孤立的理论与感悟,开始围绕着“炼丹”这一核心,自行串联、融合。
这一夜,他并未继续推演身法,也未打坐练气,而是于木屋中央的空地上,以指代笔,引动体内那缕融合了医道生机的独特气息,在地面上勾勒起来。
气息过处,留下淡淡荧光痕迹,并非文字,而是一株株形态各异的草药虚影,旁边辅以密密麻麻、常人根本无法理解的药性标注、五行属性、阴阳变化,以及彼此之间箭头交织的配伍关系图。
这是他脑海中一幅残缺古丹方的推演图。
此丹方并非得自宗门,而是源于他数月前,在一次替洪晓梅于后山深处采集某味稀有辅药时,无意间在一处兽骨旁发现的半块腐朽玉简。玉简内容残损大半,仅余丹方名称“融灵散”以及七八种主辅药材的名称和大致分量,后续的炼制法诀、火候要求、乃至最终药效,皆已模糊不可辨。
当时他只觉这丹方药材搭配颇为奇特,有几种药性甚至相冲,便凭着过目不忘记下,并未深究。如今得了丹道理论指引,再回想这“融灵散”,顿时察觉其中似乎蕴含着某种打破常规的玄妙。
“青岚花,性寒,主润脉;火绒草,性烈,主燃能。二者一水一火,本该相克,但若以‘土’属性的地脉紫芝为桥梁,辅以‘木’属性的百年青木藤汁液调和……莫非意在模拟体内水火相济,催化灵力?”
江奕辰指尖荧光流转,在地面上那代表“青岚花”与“火绒草”的虚影之间,勾勒出地脉紫芝与青木藤的图案,并以繁复的线条标注出药力流转、中和、激发的模拟路径。
他眉头紧锁,全神贯注。识海之中,那逆天悟性被催发到极致,如同最精密的算筹,疯狂计算着每一种药材在不同比例、不同炼制阶段可能产生的变化。
“不对……地脉紫芝虽属土,但其性偏厚重,恐会压抑火绒草的活性,导致‘火’势不足,难以达到催化之效……”
“若将地脉紫芝分量减三成,同时加入微量‘金’属性的锐金石粉?金生水,可助青岚花,金亦克木,需调整青木藤分量……但锐金石粉性锋锐,恐伤丹药柔和之性,不利吸收……”
推演之中,问题层出不穷。这残方本就残缺,许多关键节点缺失,全靠他自身对药理的超绝理解与大胆假设进行补全。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成千上万次的计算与模拟。
他时而手指疾点,在地面勾勒出新的药材虚影;时而抹去大片荧光,推倒重来;时而闭目凝神,识海中模拟着虚拟丹炉内,各种药性在“元火”炙烤下融合、冲突、衍化的微观景象。
木屋之内,寂静无声,只有少年指尖气息划破空气的微响,以及地面上那不断变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复杂药力图谱。
汗水,不知不觉浸湿了他的额发。这种高强度的推演,对心神的消耗极大,甚至不亚于一场生死搏杀。但他眼神却越来越亮,如同发现了绝世珍宝的探险者。
“是了!关键不在‘金’,而在‘风’!需一味能引导药力流转,却不破坏平衡的药材……‘轻灵絮’!此物性平,质轻,有疏导之效,正合此用!将其汁液替代部分青木藤汁液,再以……”
他眼中爆发出惊人的神采,指尖荧光大盛,迅速在地面图谱上做出最后的调整。一幅相对完整、逻辑自洽的新丹方架构,赫然呈现!
虽然依旧无法完全复原古方“融灵散”的原貌,但经过他这番呕心沥血的推演与补全,这改良后的丹方,在理论上已然成立,其药效推测,当有融炼灵力、加速修炼之奇效,且因加入了“轻灵絮”,药性更为温和,易于吸收。
江奕辰长长吁出一口浊气,看着地面上那幅由无数荧光线条构成的、美轮美奂又蕴含至理的药力图谱,嘴角终于勾起一抹疲惫却满足的弧度。
改良古方,补全残缺!
这不仅意味着他可能获得一种新的修炼助力,更代表着他丹道理念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对他自身医武学识体系的一次重要验证!
他挥手散去地面荧光,盘膝坐下,闭目调息,恢复着几乎耗尽的心神。
接下来,便是寻找药材,开炉炼丹,将这推演出的理论,化为现实!
而这一步,同样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江奕辰心中,却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