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洲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和火燎味。
镇子中心的打谷场上,堆积如山的粮包和缴获的兵器诉说着刚刚过去的激战。
然而,胜利的狂欢并未持续太久,赤火南进指挥部的核心三人组已经高效地运转起来,推动着根据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巩固。
赵将站在刚刚清理出来的原镇衙署台阶上,目光扫过正在打扫战场、维持秩序的赤卫队员,只对“磐石”和“经纬”留下简短一句:“这里交给你们了。我去看看下一处。”
说罢,带着几名警卫员,翻身上马,身影很快消失在镇外通往长江下游方向的小道上。
他的思维已经跳出了白沙洲,如同最敏锐的猎手,开始搜寻下一个猎物。他的任务,是寻找、判断并锁定下一个适合“一点两面”战术的“点”。
而白沙洲内,“磐石”政委的工作已然全面铺开。
他几乎是在战斗结束的哨音吹响的同时,就带着一支精干的工作队进入了角色。
他没有急于庆功,而是第一时间在镇中心敲响了集合锣。
“白沙洲的乡亲们!我们是赤火义军!欺压你们的狗官和校尉已经被打倒了!”他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染力,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沉稳,“从今天起,白沙洲,由咱们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他的行动快如闪电:
立即宣布成立“白沙洲临时民务委员会”,成员由原地下农会骨干、战斗中表现积极的贫苦渔民以及几位素有威望的老人组成,迅速接管镇务,稳定秩序。
工作队员分片,深入大街小巷、码头船坞,登记人口,宣讲政策,将原有的秘密农会小组迅速公开并扩大,吸收大量苦大仇深的群众加入。
从踊跃报名的青壮年中,选拔可靠者,配备缴获的武器,组建白沙洲赤卫队,负责本地治安和初步防御,并立刻开始巡逻放哨。
打开官仓,当众计量,除留下必要的军粮和储备外,当场向最贫苦的群众分发部分粮食和盐铁,以最直接的方式赢得人心,并将赤火的理念落到实处。
“磐石”像一颗真正的磐石,牢牢钉在白沙洲,以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原则性,迅速将军事占领转化为有效的政治控制和群众动员,确保打下来的“点”不会得而复失。
与此同时,“经纬”参谋长则带着他的参谋团队和测量工具,步履匆匆地穿梭于白沙洲的围墙、码头和周边制高点。
他仔细勘察地形,计算兵力配置,指挥新组建的赤卫队加固围墙,设置箭楼,规划撤退路线,将白沙洲迅速打造成一个能抵御敌方反扑的坚固据点。
他接管了镇衙署遗留的文牍,审讯俘虏的低级军官和吏员,与当地赤火情报员对接,全面掌握白沙洲及周边地区的军事情报、社会关系,绘制出更精细的地图和势力分布图,为赵将下一步行动和可能的敌军反扑提供信息支持。
迅速建立起与后方根据地及周边其他赤火控制区的可靠通讯线路,确保白沙洲不再是孤岛,而是整个赤火南方网络中的一个新节点。
赵将的迅猛一击打下“点”,“磐石”的扎实工作巩固“面”,“经纬”的周密规划则为这个“面”加上坚固的盾牌和敏锐的眼睛。
打下白沙洲,仅仅用了几个时辰。
但将其初步消化、巩固,变成赤火肌体上一个有生命力的部分,则花了近十天。
十天后,当白沙洲的秩序基本稳定,新的组织架构开始运行,防御体系初具雏形时,赵将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的眼中没有丝毫疲惫,只有发现新猎物的兴奋。
他摊开一张新的草图,指向下游另一处水陆要冲:“下一个,这里。情况摸清了,比白沙洲稍微硬点,但内部更空虚。‘磐石’,你这边还需要多久能完全抽身?‘经纬’,新的防御方案和情报支持要跟上。”
“打下一个点,巩固一个面”。
这种张弛有度、攻守兼备的节奏,使得赤火在南方的扩张避免了流寇式的盲目,也克服了固步自封的停滞。
它像一股沉稳而不可阻挡的浪潮,每向前推进一波,都会坚实有力地巩固刚刚覆盖的沙滩,然后积蓄力量,扑向更远的地方。
革命的根系,随着这稳健的节奏,向着荆扬大地的深处,不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