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 “抓革命、促生产” 广播声刚漫过家属院的宣传栏,林晚秋就拎着铁皮桶往后山走 —— 昨晚梦见薄荷苗蔫了,天不亮就醒了,心里揣着牵挂,脚步比往常快了不少。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刚转过山坳,就看见地里的薄荷苗果然有点耷拉,嫩绿色的叶片卷着边,像没睡醒的孩子。
“妈妈,薄荷苗咋蔫了?” 冬冬从后面追上来,小手里攥着个竹片,是陆沉舟昨晚用旧竹席改的,用来松苗根边的土,“是不是没喝水呀?俺去井边拎水!” 说着就要往井台跑,被林晚秋拉住:“慢点儿,井水太凉,得晒会儿再浇,不然苗根会冻着。”
正说着,远处传来脚步声,陆沉舟扛着个旧木架走过来,木架上绑着两个铁皮桶,是后勤处刚修好的,桶身上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红字,还带着点油漆味。“老张说这是老首长批的,” 陆沉舟把木架放在井台边,伸手摸了摸薄荷苗,“土有点干,我从部队带了点草木灰,撒在根边能保墒。”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草木灰,还混着点碎艾草 —— 是之前煮水剩下的,能防蚜虫。
林晚秋接过布包,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薄茧 —— 这是早上帮后勤处修木架磨的。她蹲下来,绕着薄荷苗撒草木灰:“还是你细心,俺都没想到草木灰能保墒。” 陆沉舟没说话,拿起铁皮桶去井边打水,井水哗啦啦倒进桶里,阳光照在水面上,闪着细碎的光。
“沉舟同志,晚秋妹子!” 远处传来马大妮的声音,她挎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烙的玉米饼,身后跟着王秀芝和周婷婷,王秀芝手里拿着块旧粗布,周婷婷则捧着个陶盆,里面是刚煮好的艾草水,“俺家那口子说,薄荷苗怕干,让俺带块粗布来,浇完水铺在根边,能挡太阳。” 周婷婷也走上前,把陶盆递过来:“陈同志说艾草水兑水浇,能防虫子,俺早上特意煮的。”
大家分工忙活,陆沉舟和冬冬负责打水晒水,林晚秋、马大妮撒草木灰,王秀芝和周婷婷则用粗布铺在苗根边。刚铺了一半,就看见卫生所的陈同志背着药箱走来,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晚秋同志,好消息!战士们喝了你们送的薄荷水,都说训练时不那么中暑了,王医生让俺来问问,能不能再采点新鲜薄荷,给炊事班当凉茶煮。”
林晚秋心里一暖,指着地里的薄荷苗:“再等半个月就能采了,现在苗还小,采了怕长不起来。” 陈同志点点头,从药箱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甘草种子:“这是王医生给的,说秋天种正好,冬天战士们巡逻容易咳嗽,甘草煮水喝能缓解。” 陆沉舟接过种子,小心地放进布口袋:“俺们记下了,秋天就种,到时候给卫生所送过去。”
快到晌午的时候,家属院的王主任带着几个军属来视察,手里拿着个红册子,是 “互助贡献登记本”。“同志们,” 王主任翻开册子,“老首长说,咱们家属院种草药是自力更生的好榜样,让俺把大家的贡献都记下来,年底评比‘先进军属’!” 马大妮赶紧举手:“俺就是搭把手,主要是晚秋妹子带头,她最辛苦!” 周婷婷也跟着说:“俺之前还跟晚秋妹子闹别扭,现在才知道她是为了大家好,俺以后要多向她学习。”
林晚秋笑着摆摆手:“都是应该的,咱们军属就该互相帮衬,为部队做贡献。” 中午,大家坐在地边吃玉米饼,就着马大妮带来的咸菜,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陆沉舟把自己的饼掰了一半给林晚秋:“你多吃点,下午还要教大家认草药,肯定累。” 林晚秋没接,又塞回他手里:“你也吃,扛木架那么远,别饿着。”
下午,林晚秋按照陈同志给的草药手册,教大家认薄荷、蒲公英、马齿苋,还教大家怎么煮水、怎么晒干。周婷婷学得最认真,拿着个小本子记笔记:“俺要把这些记下来,回家教俺家那口子,以后他巡逻时也能自己煮水喝。” 王秀芝也跟着学,还把家里的旧布拿出来,剪成小块分给大家:“晒干的草药用布包着,不容易受潮。”
傍晚回家,冬冬趴在炕边,用蜡笔在纸上画薄荷苗,画里的薄荷长得比人还高,上面站着爸爸、妈妈和好多军属,手里都拿着小铲子。林晚秋坐在旁边,整理草药笔记,陆沉舟则在灶边煮玉米糊糊,时不时往她这边看一眼,眼神里满是温柔。
“明天我跟后勤处申请点石灰粉,” 陆沉舟把糊糊盛进碗里,递到林晚秋面前,“老张说石灰粉能消毒,撒在地里能防病害,薄荷苗就能长得更壮。” 林晚秋接过碗,指尖碰到他的手,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多说什么,却比任何甜言蜜语都让人心安。
窗外的风轻轻吹着,院子里的薄荷香飘进屋里,混着玉米糊糊的香味。林晚秋喝着热乎乎的糊糊,看着身边的丈夫和儿子,想着后山长势渐好的薄荷苗,忽然觉得,这 1970 年的春天,虽然物资紧张,却有着最踏实的幸福 —— 有互相帮扶的邻居,有体贴入微的丈夫,有活泼可爱的儿子,还有一片能为部队贡献力量的草药田。
薄荷青青,情意暖暖,在这春寒料峭的边关,一家人、一群人,用真心和互助,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最暖的模样,也把对部队的牵挂,种进了每一寸土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