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京都已有凉意,陆云的办公室里却堆着刚送来的各地民生项目进度表,每张表上都贴着“群众满意度90%以上”的标签。他拿起南方江州的内涝治理总结,看到“老城区积水点清零,居民满意度98%”的字样,指尖轻轻敲了敲纸面——这半年的“零容忍”监管,终于结出了实果。
工作人员推门进来,递上一份《全国民生工程舆情分析报告》:“陆委员,这是最近三个月的舆情统计,正面报道占比超8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0%,还有不少自媒体主动拍视频宣传内涝治理、农村饮水的成效。”
陆云翻开报告,里面附了一段江州居民拍的短视频:镜头里,雨后的老城区街道干净无积水,孩子们在路边玩耍,配文写着“今年终于不用蹚水出门,感谢政府办实事”。他笑着说:“这才是老百姓真正的认可,比任何数据都管用。”
正说着,侯亮平的电话打了进来,语气里满是兴奋:“陆委员,我刚在闽市核查完,他们不仅按标准完成了管网改造,还自己加了‘智慧排水’系统,用传感器监测水流,一旦堵塞能自动报警,老百姓都说方便!”
陆云听了格外高兴:“这就是标杆的作用——不仅要规范,还要创新。你让闽市把‘智慧排水’的经验整理出来,发给其他城市参考,咱们要让民生工程从‘合格’向‘优质’升级。”
挂了侯亮平的电话,钟小艾也发来消息,说东北某县的灌溉渠修好后,今年玉米亩产提高了15%,农民们特意给监管组送了感谢信,还邀请他们秋收时去吃新米。陆云回复:“替我谢谢乡亲们,秋收时要是有空,我也想去看看。”
这些好消息让陆云心里踏实,但他没放松警惕。当天下午,他就召集监管组和相关部门开了会:“现在民生工程有了好转,但不能掉以轻心。有些地方可能会‘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咱们得把监管常态化,不能搞‘一阵风’。”
会上,大家定下了“季度抽查+随机暗访”的监管机制——每个季度,侯亮平和钟小艾各带一组人,随机抽查3-5个城市的民生项目;平时还会派暗访人员,假装成居民去了解实际情况,确保项目质量不反弹。
没过多久,暗访组就发现了问题:北方某城市的农村饮水工程,表面上管网都换了新的,可暗访人员走访时发现,部分偏远村庄的水龙头还是没水,原来是施工方没把支管接到村里,只修了主干道应付检查。
陆云接到汇报后,立刻让钟小艾去核查。钟小艾赶到当地,当着村民的面要求施工方整改,还对负责验收的干部进行了问责。“就算主干道修得再漂亮,村民没水喝,工程也是白做。”她在整改会上严肃地说,“以后验收必须进村入户,家家户户都有水,才算合格。”
施工方不敢怠慢,一周内就把支管接到了每个村庄,村民们终于用上了放心水。这件事也给其他地方提了醒——监管不仅在“明面上”,还在“老百姓家门口”,没人敢再糊弄。
随着监管常态化,民生工程的“优质化”也渐渐成了趋势。南方不少城市在管网改造时,会同步修建雨水花园;东北的农田水利项目,除了灌溉渠,还加了蓄水池,既能抗旱又能防涝;农村饮水工程则配套了水质监测站,确保水干净安全。
财政部的赵主任也注意到了变化,他在和陆云对接资金时说:“现在你们监管得严,地方申请资金时也比以前认真多了,方案做得细,资金用途写得明,我们批钱也更放心了。上次给农村饮水工程批的18亿,地方还主动跟我们汇报使用进度,这在以前很少见。”
陆云笑着说:“这就是良性循环——监管严了,地方不敢乱花钱;地方认真做了,老百姓满意了,咱们的工作也更好推进。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让民生资金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
深秋时节,陆云真的去了东北某县。秋收后的田野里,金黄的玉米堆成了山,农民们围着他,兴奋地说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不少,还拉着他去家里吃新煮的玉米。陆云咬着香甜的玉米,心里满是欣慰——这才是民生工程该有的样子,既有数据上的成效,更有老百姓脸上的笑容。
离开东北时,县领导递来一份《民生工程后续维护计划》,说他们打算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定期检查灌溉渠和饮水设施,确保长期能用。陆云点点头:“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这样才能让老百姓长期受益。”
回到京都后,陆云把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整理成册,命名为《民生工程治理手册》,发给全国相关部门参考。手册里不仅有资金监管、施工规范的要求,还有各地创新的案例,成了不少干部的“工作指南”。
年底的时候,全国民生工程总结会在京都召开。会上,陆云看着满屏的亮眼数据——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98%,城市内涝积水点减少90%,农田水利项目带动粮食增产12%,心里感慨万千。
“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监管组的同志、地方干部和老百姓一起努力的结果。”陆云在会上说,“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民生工程没有终点,只要老百姓还有需求,我们就要继续做下去,把每一个民生项目都做成老百姓的‘幸福工程’。”
散会后,侯亮平和钟小艾走到陆云身边,说他们已经规划好了明年的监管重点——农村污水处理和老旧小区改造。陆云笑着说:“好,咱们继续干,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窗外的京都飘起了初雪,办公室里的灯光却格外温暖。陆云看着桌上的《民生工程治理手册》,想起了江州的陈建国、东北的李大哥,还有无数受益于民生工程的老百姓。他知道,只要守住“为民”的初心,坚持“零容忍”的底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民生答卷,等着他们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