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足球史上首位非华裔归化国脚,埃尔克森(原名埃尔克森·德·奥利韦拉·卡多索)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搞笑与悲情齐飞,打脸共逆袭一色”的荒诞剧。
从巴甲天才到中超射手王,从亚冠英雄到“背锅侠”,这位巴西裔中国前锋用人生诠释了什么叫“足球版变形记”。
2009-2012:巴甲出道迷惑操作
“维多利亚的数学天才”
17岁在巴甲维多利亚出道时,埃尔克森因“进球数=助攻数”的奇葩数据被球迷戏称“球场会计”。
某次赛后采访,他自嘲:“我的目标是让进球和助攻永远保持平衡,毕竟人生不能只有一种选择。”
实际上,这种“数据强迫症”源于他青训教练的执念——教练曾说:“会助攻的前锋才是完整的艺术品。”
博塔弗戈的“影帝级”假摔
2011年效力博塔弗戈期间,他在禁区上演“空中转体三周半”假摔,裁判果断判罚点球。
赛后对手教练怒斥:“这动作去奥运会体操队更合适!”
埃尔克森淡定回应:“足球是艺术,艺术需要想象力。”
多年后他承认:“那球确实有点夸张,但裁判的眼睛比我更像奥斯卡评委——他直接给了我最佳男主角。”
2013-2016:恒大王朝の高光与打脸
亚冠决赛“叉烧包杀手”
2013年亚冠决赛次回合,他攻破首尔Fc球门后狂奔庆祝,结果被队友郜林用粤语大喊:“叉烧包食未啊?(吃叉烧包没?)”
从此得名“叉烧包杀手”。
他后来解释:“我以为他在问我是不是想家了。”
实际上,郜林当时饿得发慌,这句“灵魂拷问”后来成了恒大更衣室的经典梗。
中超射手王的“自黑营销”
2014年以28球打破中超单赛季进球纪录后,他在社交媒体晒出pS图:自己化身超人,披风上写着“中国外卖拯救巴西胃”。
球迷吐槽:“这广告植入比进球还硬核!”
埃尔克森回应:“毕竟我的中国胃比中国球迷更爱国——它只认火锅和老干妈。”
被恒大“卸磨杀驴”の悲喜剧
2016年因伤病状态下滑,恒大以1850万欧元将他卖给上港。
离队时他发图自嘲:“曾经我是天河之王,现在成了打包外卖。”
网友神评:“恒大的爱像叉烧包,热乎时香,凉了就扔。”
但埃尔克森私下透露:“其实转会费够买10万笼叉烧包,我该给郜林寄一卡车。”
2017-2019:上港时代的“背锅侠进化史”
“雌雄同体”の身份危机
初到上港时,上海媒体称他“既想当恒大旧将,又要做上港新核,简直是雌雄同体”。
埃尔克森回应:“在中国文化里,这叫阴阳调和。”
他甚至在更衣室挂起太极图,结果被队友吐槽:“你这是要修仙吗?”
足协杯点球史诗级翻车
2017年足协杯对阵国安,他罚丢关键点球后遭球迷围攻。
事后他在Ins发图:自己头顶锅盖配文“专业背锅30年”。
队友武磊调侃:“下次你直接穿铠甲上场,锅盖太轻了。”
博阿斯“饮水机管理员”
被博阿斯摁在替补席时,他发明“板凳热身舞”——边扭腰边唱:“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替补席之中……”
这段视频后来被做成鬼畜素材,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
埃尔克森回应:“至少我成了中超第一代鬼畜明星,比进国家队还早。”
2019-2023:归化狂潮の荒诞现实主义
改名“艾克森”玄学操作
为入籍中国,他去掉名字中的“尔”字。
网友调侃:“从埃尔克森到艾克森,丢掉的‘尔’是巴西的‘你’,得到的是中国的‘爱’。”
艾克森在社交媒体发文:“现在我是‘爱’克森,请把爱意打在公屏上!”
国足首秀“火锅外交”
2019年首次代表中国对阵马尔代夫,他赛前狂炫四川火锅,结果比赛中狂奔半场后抽筋。
媒体标题:《火锅辣哭巴西人,艾克森用汗水致敬川菜》。
赛后他发微博:“下次我会带老干妈上场,保证跑满90分钟。”
“陪伴型前锋”の自我修养
2024年因体能下滑被称“吉祥物”,他自嘲:“我在替补席的作用是让阿兰和费南多感觉在巴西吃烧烤。”
名嘴苏东补刀:“他是更衣室最佳气氛组,连理疗师都夸他‘按摩手法比进球还专业’。”
艾克森回应:“至少我证明了,前锋不仅能进球,还能当‘队宠’。”
2024至今:格雷米奥反向文化冲击
巴乙联赛“外援”乌龙
2024年重返巴西加盟格雷米奥,却因中国籍被注册为“外援”。
他在发布会上举牌抗议:“我明明是出口转内销!”
球迷吐槽:“你这是‘巴西制造,中国组装’的足球版iphone。”
“叛国贼”骂战神回复
遭巴西球迷辱骂“为钱叛国”,他晒出中式表情包:“小钱钱,真心甜。”
并配文:“在巴西,我是‘叛徒’;在中国,我是‘英雄’——感谢全球化让我成为‘双面间谍’。”
反向带货中国特产
每次回国都带50斤老干妈,被队友吐槽:“你的行李箱是移动中餐馆吗?”
艾克森回应:“这是‘文化输出’,下次我给你们带火锅底料,保证让巴西联赛变成‘舌尖上的中超’。”
搞笑背后的足球社会学
埃尔克森的魔幻生涯本质是全球化足球的缩影:
归化经济学:恒大为他支付8亿人民币年薪,网友计算“每粒国家队进球成本=1套北京四合院”。
艾克森曾自嘲:“我的身价够买下整条王府井小吃街,但进球效率还不如煎饼摊老板。”
身份政治学:巴西人骂他“叛徒”,中国人嫌他“菜鸡”,他自封“地球村荣誉村民”。
他在纪录片中说:“在巴西,我是‘巴西小熊’;在中国,我是‘中国老铁’——我可能是足球史上第一个‘跨国籍网红’。”
职业生涯相对论:在巴西是“小透明”,在中国是“超级英雄”,在巴乙是“外援笑话”——完美诠释“橘生淮南则为橘”。
他曾对记者说:“如果足球是人生,那我就是一颗‘漂流瓶’,哪里需要我,我就漂到哪里。”
结语:一个球员的“变形记”
从维多利亚青训营到成都火锅店,从亚冠决赛到巴乙替补席,艾克森用14年时间完成了从“巴西小熊”到“中国老铁”的奇幻漂流。
他曾在社交媒体发文:“有人说我是‘雇佣兵’,有人说我是‘传奇’——但我只知道,当我穿上中国队球衣时,我的儿子会指着电视喊:‘爸爸是中国人!’”
正如他给儿子的家书所写:“你爹这辈子最成功的进球,不是打破纪录的那脚射门,而是把国籍改成了中国——这操作比过守门员难多了!”
从“埃尔克森”到“艾克森”,名字的变化背后,是一个球员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挣扎与妥协,也是一个普通人寻找归属感的漫长旅程。
他的故事或许荒诞,但足够真实——毕竟,在足球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漂泊者终有归宿”更动人的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