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小行星带中无声流淌的星尘,悄然滑过三年光阴。
“岩星”太空城巨大的穹顶之下,模拟的阳光温暖而明媚,空气中弥漫着蓬勃的生机与秩序井然的气息,也弥漫着一种……
难以言喻的、属于家的温馨。
林木木站在指挥中心巨大的环形落地舷窗前,俯瞰着下方繁忙的工业港口。
一艘艘经过二期优化的“鲲鹏级”工业巨舰,如同钢铁山脉般静静停泊在泊位上,巨大的机械臂如同灵巧的手指,精准地将从小行星带深处采集、初步提炼的矿石、冰晶、稀有金属锭装入其庞大的货舱。
远处,由数十艘“赤星级”主力舰为核心组成的庞大运输编队,正缓缓驶离港口,它们将满载着这些宝贵的原材料,驶向火星轨道、月球基地乃至地球星城,为整个内环工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
“内环巨舰工业体系,在您和苏晴的主持下,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黄金期。”
一个清冷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林木木转过身。苏婉琳正款步走来。
她依旧穿着那身素雅的白色科研制服,但眉宇间少了几分往日的冰霜,多了一份从容与……
一种被爱情滋养后的温润光泽。
她的目光落在林木木身上,带着熟悉的专注,却不再仅仅是审视,而是蕴含着深深的理解与默契。
她的视线随即自然地投向舷窗外那片壮丽的工业景象。
几乎同时,另一个英姿飒爽的身影从侧门进入指挥中心。
苏晴一身深蓝色指挥官制服,身姿挺拔,步伐利落。
她刚刚结束一次例行巡逻任务,脸上带着一丝风尘仆仆的锐气,但眼神明亮而充满活力。
她的目光先是落在林木木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与爱意,随即转向苏婉琳,两人交换了一个极其短暂却心照不宣的眼神——
那是一种超越了竞争、在共同经历与岁月沉淀后形成的、姐妹般的理解与和谐。
最后,她的目光也投向了窗外那片他们共同打造的星海基业。
林木木看着并肩走到他身边的两位丽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满足。
三年时光,不仅改变了小行星带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2145年那个生命奇迹与情感爆发的夜晚之后,他与苏婉琳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们不仅是工作伙伴,更是灵魂伴侣和生命共同体。
苏婉琳那层理性的坚冰,在爱情的温暖和“长生III号”带来的生命共鸣下,早已融化。
她依然冷静、专注,但她的眼神里有了温度,她的行动中有了牵挂,她的科学关怀里融入了深深的爱意。
他们共享着生命科学的奇迹,也共享着生活的点滴。
那张总裁居住舱的床,早已成为他们共同的家。
而苏晴……
她的转变则更为炽热和直接。
在共同应对小行星带开发的重重挑战、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在目睹林木木的担当、智慧和对理想的执着后,她那颗曾经因深空探索瓶颈而迷惘的心,被彻底点燃和征服。
她不再是那个带着距离感的副官,而是成为了林木木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战友和最炽热的爱人。
她的爱,如同她的性格,坦率、热烈、充满力量。
在一次深空任务归来、共同庆祝某个重大工程节点成功的夜晚,情感的洪流终于冲破了最后的界限。
没有犹豫,没有试探,只有两颗同样渴望、同样理解对方灵魂的心的激烈碰撞。
从那以后,苏晴也成为了林木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关系,在“岩星”这个高度现代化、思想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并非秘密,也并未引起想象中的轩然大波。
苏婉琳的冷静与苏晴的坦荡,加上林木木的坦诚与担当,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平衡。
他们三人之间,既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也有对彼此事业和理想的绝对尊重与支持。共同的目标——
建设内环、探索深空
——将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此刻,三人并肩站在舷窗前,无需言语,空气中流淌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密与和谐,不再刻意回避和排斥。
对于处在深空长期工作的人,这样的关系反而能让人更加安心,看看指挥室如今轻松的工作环境,就可见一斑了。
“林总工当初提出的‘星环织网’计划,成效斐然。”
苏婉琳调出全息星图,手指轻点。
只见代表小行星带的巨大光幕上,除了“岩星”、“晶钻”、“铁岩”这三座核心大型太空城如同璀璨的明珠外,更点缀着数以百计的、如同微小光尘般分布的光点!
“直径两公里的小型环形空间站,总计已部署一百八十七座。”
苏婉琳的声音带着一丝科学家的精准,
“完全参照林风董事长当年‘摇篮’空间站的成熟设计理念,并进行了模块化、标准化升级。
配备基础维生系统、模拟重力环境(0.5-0.8G可调)、紧急医疗舱、小型维修补给站和通讯中继节点。”
她放大其中一个光点,详细的数据流浮现:
“单站可容纳常驻人员50-100人,提供为期三个月的自给能力。
它们如同星海中的驿站,均匀分布在主要资源富集区和交通节点附近。
深空作业的矿工、探险队,不再需要长途跋涉返回核心太空城进行休整和补给。
有效缓解了长期失重、辐射暴露、心理孤寂带来的各种负面健康影响。”
她说着,目光转向林木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这是他的远见卓识。
林木木看着星图上那密密麻麻、如同蛛网般连接的光点网络,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这正是他三年前痛定思痛后,针对小行星带开发最残酷的现实——
人员伤亡,所提出的核心解决方案之一。
用数量换安全,用便利换效率。
这些小型空间站,成本远低于大型太空城,却能极大地提升作业人员的生存几率和生活质量。
“赤星舰队呢?”
林木木问道,目光自然地转向苏晴。
“赤星舰队规模已扩大至初始编制的十倍。”
苏晴的声音清脆有力,带着指挥官的自信。
“现拥有主力护航舰一百二十艘,高速突击舰八十艘,重型运输舰及特种作业舰三百余艘。
它们不再仅仅是护航力量,而是彻底融入了工业运输体系。”
她调出舰队部署图,动作干练:
“舰队以中队为单位,常驻于各资源星区核心节点和小型空间站枢纽。
职责包括:
定期巡航维护航道安全、
为小型矿船和探险队提供紧急护航、
执行大规模物资转运任务、
以及作为移动的快速反应力量,应对突发事故(如陨石撞击、设备故障救援)。”
她指向星图上几个闪烁的亮点,语气带着一丝自豪:
“依托这些小型空间站作为补给锚点,赤星舰队实现了对整个小行星带的高密度、常态化覆盖。
任何区域发生紧急情况,最近的舰队单位都能在数小时内抵达。
这为小行星带的有序开发提供了最坚实的‘稳定器’。”
她看向林木木,眼中闪烁着爱意与敬佩的光芒:
“这是你规划蓝图上的关键一环,我们把它变成了现实。”
林木木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在两位爱人脸上扫过,充满了感激与爱意。
赤星舰队的转型,是他和苏晴共同推动的结果。
将强大的军事力量转化为工业运输和区域安全保障的核心力量,是内环开发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最后,是这张‘网’的神经。”
苏婉琳再次操作星图。
只见在那些空间站和舰队光点之间,更密集地布满了几乎无法计数的、极其微小的光点!
“核能电池驱动的光学与量子通信卫星,总计部署数量:
十一万三千六百四十二颗。”
苏婉琳报出一个精确的数字,
“它们构成了覆盖整个小行星带、无死角、高冗余的立体通信与导航网络。”
“星璇,”
林木木呼唤道。
「林总工,」
星璇温和的声音响起,
「‘星网’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实时数据传输延迟低于0.1秒,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深空作业人员可通过个人终端,随时与空间站、舰队、岩星指挥中心乃至地球总部保持高清通信。
紧急求救信号可在0.5秒内被最近节点接收并转发。
导航系统可实时规避陨石带和引力异常区,事故率同比下降87.3%。」
“87.3%……”
林木木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心中百感交集。
这背后,是多少条被挽救的生命,是多少个家庭免于破碎的悲剧!
他看向苏婉琳和苏晴,眼中充满了深情:
“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你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和付出。”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苏婉琳轻声回应,目光温柔。
“也是我们的家。”
苏晴补充道,语气坚定而充满归属感。
“星璇,”
林木木的声音沉稳而坚定,
“通知所有部门,按计划推进‘星尘矿脉’三期开发项目。
目标:将小行星带核心资源区的年开采量提升至现有水平的三倍。
我们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能力。”
「指令确认。
‘星尘矿脉’三期开发计划启动。」
命令下达,指挥中心的数据流瞬间变得更加密集,通讯频道里传来各单位的确认声。
林木木伸出双手,轻轻握住了苏婉琳和苏晴的手。
两人微微一怔,随即都露出了温暖的笑容,回握住他的手。
三人并肩站在舷窗前,沐浴在模拟的阳光下,看着窗外那片被他们共同编织的壮丽星图——
星环驿站点缀星海,巨舰如林吞吐资源,舰队巡弋保障安宁,星网交织传递信息。
这片曾经荒凉危险的碎星带,如今已成为人类文明在内环最坚实的工业堡垒和资源宝库。
内环的根基,从未如此稳固。
而他们三人之间,那份在共同奋斗中孕育、在岁月长河里沉淀、在生命奇迹中升华的深厚情感与默契,也如同这星环织就的网络一般,坚韧而温暖,支撑着他们共同迈向更远的深空。
模拟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坚定而充满希望的轮廓,也映照着他们紧握的双手——
那是对彼此、对事业、对未来无声而坚定的契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