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了东征高句丽,不顾百姓死活,强征大量徭役,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东征失败后,杨广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剥削百姓,以弥补战争带来的损失。
如此一来,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隋朝的统治。
一时间,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临汾县,赵信坐在县衙大堂内,眉头紧锁地看着手中的文书。
虽然临汾县受到东征失败的影响不是太大,但是,随着全国各地的起义爆发,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至此。
赵信深吸口气,抬头看向师爷,问道:“今日又有多少难民来到本县?”
师爷拱手道:“大人,今日又有大批难民来到临汾县,人数足有上千之众。”
闻言,赵信放下手中的文书,沉声问道:“如今临汾县内已有多少难民了?”
衙役应道:“回大人,加上今日这批,已有近万难民了。”
赵信闻言,眉头微皱,道:“如此多的难民,若不能妥善安置,恐怕会生出乱子啊。”
说到这里,赵信微微松了口气,多亏前几个月得力,大力发展生产,存下了一批粮食,不然临汾县恐怕也会和别的地方一样,饿殍遍野!
这几个月来,临汾县在县令赵信的亲自带领和督促下,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灌溉了大片的良田,同时铁器牛耕的普及,也令临汾县的粮食产量提升了一大截,百姓们也跟着吃上了饱饭。
如今,临汾县的粮仓里,存着大量的粮食,足以应对眼前的难民危机。
但这仅仅能持续几个月的时间,未来还会有多少饥荒逃难的百姓到来还是个未知数。
就在这时,魏征迈步走进大堂,拱手道:“大人,此次调集全县的车马去关中地区收购红薯,已经悉数运回。”
“哦?”
赵信目光一亮,看着魏征问道:“收购了多少?”
魏征应道:“共有两千石,留下一部分当做种子耕种,剩下的红薯,足以坚持数月之久了!”
“好!”
赵信顿时大喜,这段时间,他也一直在为难民们的粮食问题发愁。
虽然临汾县如今存粮不少,但难民的数量实在太多,若不想办法解决,恐怕坚持不了多久。
而这批红薯的到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红薯产量高,适应性强,据说是前太子在关中地区大力推广一种粮食作物。
赵信看着魏征,问道:“魏大人,此次你亲自前往关中收粮,不知路上情形如何,可曾遇到什么麻烦?”
魏征叹了口气,道:“大人,此番前往关中,卑职看到沿途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情形惨不忍睹啊。”
闻听此言,赵信默然。
全国各地起义不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临汾县暂时还算安稳,但谁也不知道,这种安稳还能持续多久。
就在这时,一名衙役突然匆匆走了进来,拱手道:“大人,河东郡太守派来急使,说是有要事禀报。”
赵信微皱眉头,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浑身是汗的士兵走了进来,一进来便跪在地上,急声道:“赵大人,张太守命我前来求援,河东郡城中突发瘟疫,已经死了很多百姓了!”
“瘟疫?”
赵信大惊,连忙站起身问道:“如今情况如何了?”
士兵急切道:“情况危急,城中的医师和药材根本不够用,张太守已经下令封锁了城门,但瘟疫仍在蔓延,百姓们死伤惨重,急需各县支援医师和药材!”
赵信眉头紧皱,东征高句丽失败引发的后遗症,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大军从各郡县征调了大量的医师和药材,如今东征失败,军队损失惨重,不少医师也都葬身他乡,导致各郡县医师和药材急缺。
瘟疫爆发,若不及时控制,恐怕会波及整个河东郡,甚至蔓延到临汾县。
想到这里,赵信不敢怠慢,立刻下令召集全县的医师,搜集药材,火速支援河东郡,并命令尉迟恭率兵沿途护送前往。
同时,赵信又下令让县丞周德,带领士兵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排查,以防瘟疫已经潜入临汾县,并在各条道路上设卡,严禁任何人随意进出,若有染病者,立刻隔离起来,严防死守,绝对不能让瘟疫在临汾县蔓延。
河东郡太守府内,张太守一脸疲惫地坐在书房中,眼前的案桌上堆满了文书报告,整个人憔悴到了极点。
马成才看着张简之,满脸担忧地劝道:“大人,您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再这样下去,您的身体会撑不住的。”
张简之双眼布满血丝,眼中透着深深的疲惫,摆了摆手,沙哑着声音道:“无碍,各县支援情况如何了?”
说到这里,张简之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担忧,各县路途遥远,瘟疫肆虐下,支援的医师和药材,不知何时才能抵达。
马成才拱手道:“大人,各县已经陆续派出医师,搜集药材前来支援,只是如今医师和药材都极为紧缺……”
张简之听后沉默了片刻,如今之际,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走了进来,拱手道:“大人,临汾县急使求见!”
“临汾县?”
张简之听后一怔,连忙道:“快让他进来!”
士兵拱手应诺,转身走出房间,不多时,便带着一名文士走了进来。
来人拱手道:“下官魏征,拜见太守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