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过后,江南药膳学堂的院子里挂满了学员们的 “实践心得”,有的写着 “第一次煮当归羊肉汤,把盐当糖加,以后煮之前一定要先尝味”,有的画着 “春笋辨别图”,还有的贴着自己做的药膳照片,整个院子像个热闹的 “药膳成果展”—— 首批学员的毕业筹备,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
“毕业考核分两部分,” 苏软桃站在学堂的讲台上,手里拿着考核方案,“第一部分是指定药膳,每人做一道‘当归羊肉汤’,考验基础功;第二部分是创新药膳,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家乡味,或者客人的反馈,做一道新的药膳,考验大家的变通能力。”
学员们都认真记着,王小丫坐在第一排,手里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了 “当归羊肉汤注意事项”——“羊肉要选后腿肉”“焯水要冷水下锅”“当归放五片刚好”,这些都是她之前实操时记下来的,怕自己忘记。
李石头坐在旁边,看着自己写的 “创新药膳想法”—— 他是北方人,想做一道 “山药羊肉粥”,把江南的药膳和北方的粥结合起来,既补身又暖胃,就是不知道口味合不合大家的意,有点紧张地攥紧了笔。
考核当天,学堂的厨房被分成了十个小隔间,每个隔间都摆着相同的食材和厨具,评委席上坐着苏软桃、御厨张师傅、太医李院判,还有桃记总店的春杏 —— 春杏经验丰富,能从客人的角度给出评价。
“考核开始!” 苏软桃一声令下,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王小丫先把羊肉切成小块,动作比刚入学时熟练多了,她记得苏软桃说的 “顺着纹理切,肉不柴”,每一刀都很认真;然后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焯水,撇浮沫的时候,她用勺子轻轻刮着锅底,怕把肉刮碎。
李石头则先泡米,他选的是北方的小米,说 “小米粥养胃”,然后把羊肉切成小丁,焯水后和小米一起煮,还加了切成滚刀块的山药,他记得苏软桃说的 “山药要最后放,不然煮烂了”,时不时看一眼锅里的情况,调整火候。
考核进行到一半,王小丫遇到了点小麻烦 —— 她煮的当归羊肉汤,汤有点少,怕不够浓。她想了想,想起苏软桃教的 “加开水补汤,别加冷水,不然肉会柴”,赶紧加了点开水,继续慢炖。
李石头也遇到了问题 —— 小米粥有点稠,他怕影响口感,小心翼翼地加了点温水,一边加一边搅,直到粥的稠度刚好。
两个时辰后,考核结束,学员们把做好的药膳端到评委席前。王小丫的 “当归羊肉汤” 摆在最前面,汤色清亮,羊肉块整齐,张师傅尝了一口,点点头:“羊肉炖得软烂,当归的味道刚好,不浓不淡,基础功很扎实。”
李院判也尝了一口,说:“汤里没有腥味,浮沫撇得很干净,看来平时练得不少。”
王小丫的创新药膳是 “桂花莲子粥”,用江南的桂花和莲子,加了点糯米,煮得软糯香甜。春杏尝了一口,笑着说:“这个粥适合夏天吃,清爽解腻,要是在桃记卖,肯定受欢迎。”
李石头的 “山药羊肉粥” 端上来时,冒着热气,小米的香混着羊肉的鲜,很诱人。苏软桃尝了一口,粥稠度刚好,山药脆嫩,羊肉不柴,她说:“这个想法很好,把江南药膳和北方粥结合起来,既有新意又实用,客人接受度会很高。”
张师傅也点点头:“火候控制得很好,小米没煮糊,羊肉也没煮老,看来你对食材的特性很了解。”
考核结果出来后,王小丫和李石头都获得了 “优秀学员” 称号,苏软桃给他们颁发了证书,还有一本母亲的旧食谱复刻本。“这是我娘的食谱,里面有很多她的经验,希望你们以后不管是在桃记工作,还是自己开店,都能记住‘用心做膳,真诚待人’的初心。”
王小丫接过食谱,眼眶有点红:“谢谢苏姑娘,我以后一定好好做药膳,不辜负您的教导。”
李石头也点点头:“我想回北方开一家小的药膳馆,把您教的手艺传下去,让北方人也能吃到正宗的江南药膳。”
苏软桃看着学员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些学员不仅学会了做药膳,更学会了传承 —— 传承母亲的手艺,传承桃记的初心,传承这份来自江南的温暖。而这,就是她办学堂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