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江南药膳学堂,晨雾还没散尽,后院的实操区就飘起了当归的香气。今天是学堂首次月考,三十多位学员早早地聚在院子里,手里攥着笔记,眼神里又紧张又期待 —— 苏软桃特意把考试分成 “理论 + 实操” 两部分,既考对药膳知识的掌握,更考动手做膳的真本事。
“先考理论,大家别慌,都是平时讲过的内容。” 苏软桃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捧着试卷,笑着安抚学员,“认真读题,不懂就问,咱们考试不是为了难住大家,是为了看看哪里没学扎实。”
理论考试设在前院的教室里,试卷上的题目都很基础:“春笋选什么样的最嫩?”“当归羊肉汤适合什么体质的人喝?”“莲子为什么要去芯?” 学员们埋头答题,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王小丫坐在窗边,眉头皱得紧紧的,她对食材辨别最拿手,可问到 “药膳火候控制要点” 时,却有点卡壳,忍不住抬头看了眼讲台上的苏软桃 —— 软桃正温柔地看着大家,眼神里满是鼓励,她深吸一口气,凭着记忆慢慢写下答案。
李石头坐在最后一排,他是京郊农户家的孩子,从小帮着做饭,实操很厉害,可理论却有点弱。看到 “莲子去芯的原因” 时,他只记得软桃说过 “芯苦”,却忘了还有 “去芯更温和,不影响口感” 的补充,只能勉强写了半句,心里暗暗着急。
理论考试结束后,学员们刚松了口气,就被带到后院的实操区 —— 每个灶台前都摆好了新鲜的食材:羊肉、当归、生姜、盐、糖,今天的实操考题是 “当归羊肉汤”,要求在一个时辰内完成,既要符合配方比例,又要保证口感鲜醇。
“大家记得步骤:羊肉切块焯水去血沫,当归泡软剪段,生姜切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 苏软桃站在灶台旁,演示了一遍关键步骤,“最重要的是尝味,咸淡要适中,别像我初学的时候,把盐当糖加,汤苦得没法喝。”
学员们被逗笑了,紧张的气氛消散了不少,纷纷围到自己的灶台前动手。王小丫手脚麻利地切着羊肉,块大小均匀,焯水时也准确地撇去了血沫,可炖的时候却没控制好火候 —— 火开得太大,汤很快就熬干了一半,羊肉也有点发柴。她尝了一口,眉头瞬间皱起来,眼眶一下子红了,手里的勺子也掉在了灶台上。
苏软桃刚好走到她身边,捡起勺子,笑着说:“别急,我第一次炖的时候,火比你开得还大,汤都熬成糊状了。” 她帮王小丫往砂锅里加了点热水,调小火候,“你看,现在转成小火,让汤面刚冒小泡就行,再炖一刻钟,羊肉就能炖软了。”
王小丫点点头,擦了擦眼泪,按照软桃说的调整火候,还时不时尝一口,慢慢调整咸淡。旁边的李石头已经快做好了,他炖的羊肉软烂,汤也鲜醇,可苏软桃尝了一口后,却轻声问:“石头,你记得当归加了多少吗?”
李石头愣了一下,挠挠头:“好像加了五片?”
“是五片,可你忘了当归要泡软剪段,这样药效和香味才能更好地融到汤里。” 苏软桃指着他砂锅里完整的当归片,“你看,没剪的当归,味道只在表面,汤里的药香就淡了。”
李石头赶紧把当归捞出来,剪成小段再放回去,不好意思地说:“苏姑娘,我光顾着炖肉,忘了这个细节了。”
“没关系,知道问题在哪就好。” 苏软桃笑着说,“实操就是要在错里学,把每个细节记牢,以后做药膳才不会出问题。”
一个时辰后,学员们陆续完成了考试,苏软桃和助教(林阿妹、赵小莲)一起品尝打分,还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单独指导。王小丫的汤虽然刚开始火候错了,但最后调整得不错,软桃给她打了 “良”,还鼓励她 “多练火候控制,下次肯定能拿优”;李石头的汤味道很好,却因细节扣分,软桃帮他把 “当归泡软剪段”“莲子去芯原因” 等理论知识点写在笔记本上,让他回去好好记。
“大家今天都做得很好,” 苏软桃站在学员中间,手里拿着打分表,“理论和实操就像药膳的食材和火候,缺了哪个都不行。以后咱们每周都搞一次‘小测试’,有问题及时问,别把不懂的攒下来。”
学员们纷纷点头,王小丫还主动拿出笔记本,跟李石头互相提问 —— 她帮李石头补理论,李石头教她控火候,教室里满是认真学习的氛围。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学员们的笔记上,也落在苏软桃温柔的笑脸上 —— 她知道,药膳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这样一点点教,一点点学,才能把匠心和初心,真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