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风带着凉意,刚过辰时,王府的门房就匆匆来报:“王爷,王妃,宫里来人了,说是太后娘娘偶感风寒,想请王妃入宫做道驱寒药膳。”
苏软桃正坐在王府的药膳房里整理《江南药膳集》的增补笔记,闻言立刻放下笔,心里难免有些紧张 —— 太后身份尊贵,且年纪大了,风寒虽不算重,却需格外注意药膳的温补分寸,不能像寻常食客那样随意调整。
“别慌。” 萧璟渊放下手里的朝政奏折,走到她身边,指尖轻轻拂过她紧绷的肩线,“太后身子底子好,只是受了点凉,你按平时的经验来,再稍作调整就好。我陪你入宫,有我在。”
他的话像颗定心丸,苏软桃深吸一口气,立刻开始准备食材。驱寒最宜用羊肉,她选了肥瘦相间的羊腿肉,又从药膳房的储柜里取出当归、生姜、桂圆 —— 这些都是萧璟渊特意让人从江南和京郊药膳园调配来的,新鲜得很。
“太后年纪大了,当归性温却偏燥,得少放些,免得上火。” 苏软桃一边切羊肉,一边跟身边的春杏念叨,“生姜要多放几片,驱寒效果好,再加点桂圆,既能补气血,又能中和羊肉的腥气,口感也更甜润。”
春杏帮她把切好的羊肉焯水,看着浮沫慢慢浮起,笑着说:“姑娘考虑得真周全,上次给王爷做当归羊肉汤,您还加了冰糖呢,这次就换了桂圆,难怪太后喜欢您做的药膳。”
苏软桃笑了笑,没说话 —— 她做药膳向来如此,从不拘泥于固定方子,总根据食客的年龄、体质调整,这是母亲教她的 “用心之道”,也是桃记能留住客人的关键。
入宫的马车平稳行驶,萧璟渊怕她闷,从怀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刚剥好的栗子:“路上垫垫肚子,入宫后怕是要忙一阵。” 苏软桃接过栗子,甜糯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心里的紧张又散了几分。
到了慈宁宫,太后正靠在软榻上,脸色确实有些苍白,见到苏软桃,勉强笑了笑:“软桃来了,快坐,哀家这身子不争气,一点风就受了凉。”
“太后您别担心,我给您做了生姜羊肉煲,喝了能暖身子。” 苏软桃走到殿内的小灶台旁,这里早已备好砂锅和炭火,她熟练地将焯好的羊肉、姜片、桂圆、少量当归放进砂锅里,加足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
炖肉的间隙,太后拉着她聊天,问起桃记的近况,又问起京郊药膳园的种植情况。苏软桃一一细说,说到药膳园里的春笋已经冒出嫩芽,太后笑着说:“等哀家好了,倒想去看看,听说你把江南的味道都搬去京城了。”
萧璟渊坐在一旁,偶尔补充两句,大多时候只是看着苏软桃忙碌的身影,眼底满是温柔 —— 他知道,她在皇太后面前从不会刻意讨好,只是用最真诚的手艺和态度对待,这份纯粹,比任何奉承都更能打动人心。
半个时辰后,生姜羊肉煲的香气漫满了慈宁宫。苏软桃盛了一碗,小心翼翼地递到太后面前:“太后,您慢些喝,小心烫。”
太后喝了一口,温热的汤汁滑过喉咙,带着生姜的辛辣和桂圆的清甜,一点都不油腻,身子很快就暖了起来,连咳嗽都少了几分。她连连点头:“好喝,比御厨做的合心意多了,软桃啊,还是你懂哀家的身子。”
喝完一碗,太后精神好了不少,让人取来一块羊脂白玉牌,上面刻着 “江南药膳名师” 四个字,递给苏软桃:“这是哀家赏你的,以后你就是宫里认的药膳名师,桃记每年也可向宫廷供应时令药膳食材,算是哀家对你的支持。”
苏软桃接过玉牌,温润的触感传来,连忙谢恩:“谢太后恩典,我一定用心做药膳,不辜负您的信任。”
这时,御厨张师傅也闻讯赶来,手里还拿着本《宫廷秋冬滋补方》,见到苏软桃,连忙上前:“苏姑娘,太后说您来了,我特意来请教,这秋冬季节,除了生姜羊肉煲,还有哪些适合老人的滋补药膳?”
苏软桃毫无保留,跟他说起京郊药膳园里种的荠菜、山药,建议用荠菜做豆腐羹,山药炖排骨,还详细说了火候和调料的搭配。张师傅听得认真,连忙记在本子上,笑着说:“苏姑娘这脑子,真是装着满肚子的药膳学问,以后我得多跟您交流。”
离开慈宁宫时,夕阳已经西斜。坐在马车上,苏软桃摩挲着手里的玉牌,对萧璟渊说:“没想到太后这么喜欢我做的药膳,还赏了玉牌。”
“这是你应得的。” 萧璟渊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蹭过她的手背,“你用心做药膳,不管是对街坊还是对太后,都一样真诚,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贵。”
马车驶过朱雀街,桃记的灯笼已经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着 “桃记小馆” 的木牌,格外亲切。苏软桃看着窗外,心里满是安稳 —— 她从未想过靠药膳攀附权贵,却因这份用心,赢得了尊重和认可,而身边的这个人,始终陪着她,护着她的这份初心,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