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桃记总店,后院的桂树开得正盛,细碎的金花瓣落在青石板上,踩上去带着淡淡的香。苏软桃坐在竹椅上,手里捧着母亲留下的旧食谱,指尖反复摩挲着 “传艺需择善,用心方不负” 的批注 —— 这是母亲生前写的,也是她如今想收徒的初心。
“真决定要收徒了?” 萧璟渊端着两碗桂花茶走过来,放在石桌上,茶香混着桂花香,格外清润。他知道苏软桃的顾虑,怕徒弟不用心,坏了母亲的药膳名声。
“嗯,” 苏软桃抬头,眼里满是坚定,“娘的手艺不能断,而且现在总店、分店两头忙,春杏和李三也快撑不住了,收几个靠谱的徒弟,既能传承手艺,也能帮衬着打理铺子。” 她顿了顿,补充道,“不过我有要求,必须人品端正、肯吃苦,还得真的喜欢药膳,想走捷径的,我可不要。”
萧璟渊笑着点头,拿起茶碗碰了碰她的:“我支持你,收徒的场地、工具,我让人帮你准备,要是筛选的时候拿不定主意,我也能帮你把把关。”
消息传出去后,来报名的人挤破了桃记的门槛 —— 有的是冲着 “御膳顾问” 的名声,想借徒弟身份沾光;有的是觉得药膳赚钱,想快速学两手开店;真正懂药膳、愿意沉下心学的,却没几个。
筛选那天,苏软桃在总店前厅摆了张桌子,面前放着新鲜的春笋、当归和河虾,让报名的人先分辨食材好坏。一个穿着绸缎的公子哥拿起春笋,随口说 “看着新鲜就行”,被苏软桃当场婉拒:“药膳讲究食材为本,连好坏都分不清,怎么能做好药膳?”
直到傍晚,才选出三个合心意的:一个是江南同乡林阿妹,家里以前种过药材,熟悉当归、百合的特性,说话腼腆却眼神专注;一个是京城姑娘赵小莲,父母是小商贩,她从小帮着做饭,刀工好还细心;还有一个是京郊农户家的儿子周虎,力气大,肯吃苦,还会辨认田间野菜。
“以后你们三个就跟着我学,” 苏软桃站在三人面前,手里拿着母亲的食谱,“先学三个月基础:辨食材、记方子、练刀工,我会毫无保留地教你们,但有一条 —— 必须用心,不能偷工减料,更不能坏了桃记的名声。”
三人齐声应下,林阿妹还红了眼眶:“苏姑娘,我娘以前就爱吃您做的药膳,我一定好好学,不辜负您的信任。”
萧璟渊站在旁边,看着苏软桃认真的样子,眼底满是骄傲。他早就让人在后院收拾了间屋子,摆上了新的灶台和案板,还刻了块 “传艺坊” 的木牌挂在门口:“以后你们就在这儿学,有什么需要的,跟我说。”
晚上收摊后,苏软桃坐在后院,翻着母亲的食谱,在扉页写下三个徒弟的名字。萧璟渊走过来,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以后不用再一个人扛着了,有徒弟帮忙,你也能多歇会儿。”
苏软桃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的墨香,心里满是安稳:“嗯,以后我们一起,把娘的手艺传下去,把桃记做好。” 桂树的花瓣落在两人身上,像撒了层碎金,温柔了整个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