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光刚洒在朱雀街东段的铺面门上,苏软桃就带着春杏、李三,和萧璟渊一起站在了分店的门口。铺面比总店略大,门口有块小小的空地,刚好能摆两盆植物;里面的空间方正,采光也好,苏软桃站在中间,想象着这里装满江南元素的样子,嘴角忍不住上扬。
“苏姑娘,萧公子,久等了!” 三个装修师傅提着工具箱赶来,为首的王师傅是萧璟渊推荐的,手里还拿着一卷图纸,“这是我根据您说的江南风格,画的初步设计图,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苏软桃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门窗上雕着荷花纹,和她想象的一样;靠窗的位置留了展示柜的空间;墙面标注着挂水墨画的位置;甚至连灶台的位置,都按江南小馆的样式设计,方便她煮药膳。“王师傅,您画得太好的!就是这里 ——” 她指着图纸上的桌椅区域,“我想把桌椅换成更粗的竹制款式,坐着更稳,也更有江南农家的感觉。”
“没问题!” 王师傅立刻拿出铅笔,在图纸上修改,“竹制桌椅我们有现成的样品,下午就能给您送来看看。”
萧璟渊站在旁边,看着苏软桃和师傅对接细节,偶尔补充一句:“展示柜要做得高一点,能放下食谱和食材,还要加玻璃门,防尘。” 他早就注意到苏软桃想把母亲的旧食谱摆出来,特意提醒师傅留出足够的空间。
接下来的几天,装修师傅开始进场施工。苏软桃每天收完总店的摊,就会去分店看看进度:第一天,师傅们开始拆旧的门窗,换上新的雕花木门;第二天,竹制桌椅送来了,浅黄的纹理透着自然的质感,苏软桃坐在上面试了试,舒服又稳当;第三天,墙面开始刷白,准备挂水墨画;第四天,展示柜做好了,玻璃门擦得锃亮,萧璟渊特意让人从王府搬来一盏江南样式的铜灯,挂在展示柜上方,暖黄的灯光映着里面的空间,格外温馨。
最让苏软桃惊喜的是,萧璟渊还让人从江南移栽了两盆兰草,摆在分店门口 —— 兰草的叶片翠绿,透着清雅的气息,和总店的兰草遥相呼应。“阿渊,你怎么知道我想摆兰草?” 苏软桃摸着兰草的叶片,眼里满是惊喜。
“上次你跟春杏说,总店的兰草长得好,想在分店也摆两盆,我记下来了。” 萧璟渊笑着说,帮她把兰草旁边的石子摆整齐,“江南小馆门口都爱摆兰草,既雅致,又能让人一眼就认出是江南风格。”
李三也没闲着,每天收完水果摊,就来分店帮忙搬东西、打扫卫生;春杏则帮着苏软桃整理母亲的旧食谱,把食谱按 “汤类”“点心类”“羹类” 分类,准备放进展示柜里。有天晚上,四人一起在分店加班,春杏突然说:“等分店开业了,咱们肯定比总店还忙,到时候我负责接待,李三负责采购,姑娘负责做药膳,王爷负责…… 负责给姑娘帮忙!”
大家都笑了起来,萧璟渊点点头:“好啊,我负责给你们打下手,端茶送菜都没问题。”
装修接近尾声的时候,苏软桃特意请张老板、刘老板来参观。张老板看着门口的兰草和雕花木门,笑着说 “一进门就像到了江南”;刘老板则盯着展示柜里的旧食谱,“这些食谱可是宝贝,得好好保管,让客人知道桃记的药膳是有传承的”。
开业前一天,苏软桃站在分店中央,看着眼前的一切:雕花门窗透着晨光,竹制桌椅整齐排列,墙面挂着水墨江南画,展示柜里的旧食谱透着岁月的痕迹,门口的兰草散发着清雅的气息,和她记忆里的江南小馆,越来越像。
萧璟渊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喜欢吗?这就是咱们的分店,满是江南味。”
“喜欢,太喜欢了。” 苏软桃靠在他肩上,眼里满是泪光,“谢谢你,阿渊,帮我把江南的味道,搬进了京城的分店。”
萧璟渊轻轻拍着她的背,轻声说:“这是你应得的,你守住了母亲的手艺,也守住了江南的味道,以后,我们还要把这份味道,传到更多地方去。”
夜色渐浓,分店的灯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满室的江南元素,像一个温暖的梦。苏软桃知道,明天分店就要开业了,这是她药膳梦的新起点,而身边这个人,会一直陪着她,把这份江南味,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