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激情被点燃后,林渊立刻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组织能力。他没有让热情浪费在空谈上,而是迅速将想法落地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在“蓝咖啡”那个固定的角落,林渊铺开几张白纸,开始进行角色分工。
“赵哥,”他看向赵青,“你对系统架构和整体技术路线最有感觉。你来负责搭建‘星火云同步’的核心架构设计,特别是制定那个跨平台同步协议的标准。这是项目的技术基石,必须稳固。”
“没问题!”赵青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个核心任务,眼神里充满挑战的兴奋。
“张哥,”林渊转向张浩,“你是编码主力,也是我们目前对底层理解最深的人。你来负责核心同步引擎的开发,以及服务器端后台的搭建。初期我们可以先租用云服务器,但代码要保证高效、安全。”
“交给我。”张浩言简意赅,已经开始在脑海里构思代码结构。
“刘哥,”林渊对刘峰说,“你负责那个微型NAS硬件的选型和原型设计。主控芯片、存储介质、加密芯片、电源管理、外观结构,都需要你拿出初步方案和成本估算。这是我们区别于纯软件服务的护城河,也是未来硬件的起点。”
“放心吧!我早就想折腾这些了!”刘峰拍着胸脯,已经开始盘算从哪里能搞到便宜的元器件样品。
最后,林渊看向自己:“我来负责撰写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对接投资人,同时也会参与核心算法的讨论。另外,法律、财务这些杂事,也先由我来想办法。”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林渊的安排清晰合理,让赵青三人心服口服,干劲十足。
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小团队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状态。赵青泡在图书馆和机房,查阅大量分布式系统和网络协议文献,草稿纸上画满了架构框图;张浩则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上搭建了开发环境,开始编写最基础的通信模块代码;刘峰更是成了电子市场的常客,淘换各种芯片和板卡,在宿舍里焊得烟雾缭绕。
而林渊,则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撰写那份至关重要的商业计划书。他并没有完全照搬未来的成功模式,而是紧密结合2013年的技术环境和市场认知,将“星火云同步”定位为一款“为高端智能手机用户和科技爱好者提供的、安全可控的个人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计划书里,他详细阐述了市场痛点、产品愿景、技术实现路径、独特的硬件+软件模式、Freemium的盈利模式、以及未来向企业级服务拓展的可能性。财务预测部分,他做得相对保守,但清晰地展示了达到盈亏平衡点所需的用户规模和收入。
这份计划书的专业程度,远超普通学生创业项目的范畴,更像是一家成熟科技公司的战略规划。林渊写完后,甚至自己都微微点头,这份计划书,足以打动大多数理性的早期投资者。
当然,所谓的“投资人”,就是他自己。他通过加密邮件,将计划书发给了“星火之源”公司的财务顾问,并指示其以“星火资本”的名义,向“星火云同步”项目发出正式的《投资意向书》。
意向书条款优厚:星火资本出资100万人民币,获取新公司“星火无限”(林渊预先想好的名字)30%的股权,资金分两期注入,首期50万用于项目启动和团队建设。
当林渊将这份正式的投资意向书展示给赵青三人时,他们都惊呆了。
“一……一百万?三十股权?”刘峰拿着那张打印出来的意向书,手都有些抖。这对于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林渊,你找的这位投资人,也太有魄力了吧!”赵青感叹道,同时对林渊的人脉和能力更加高看一眼。
张浩则仔细地看着条款,松了口气:“条款很公平,没有苛刻的对赌协议,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主权。这位投资人是真的懂技术、做长线的。”
“所以,我们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林渊适时地激励道,“接下来,我们需要正式注册公司,开立公司账户,然后,首期资金就会到位。”
注册公司的事情,林渊再次动用了“星火之源”的资源。通过财务顾问,他找到一家靠谱的代理注册机构,全程代办。公司名称就定为“星火无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在杭川市(为了享受当地对科技初创企业的政策优惠),法人代表暂时由赵青挂名(这是林渊有意为之,既表示信任,也能更好地隐藏自己),而林渊、张浩、刘峰作为创始股东和核心团队成员。
所有流程在专业机构的操作下快速推进。一周后,“星火无限”的营业执照拿到了手。公司在杭川高新区的一个孵化器里,拥有了一个虚拟注册地址和一个小小的实体办公隔间。对公账户也随之开通。
当林渊通知赵青,首期50万投资款已经打入公司账户时,赵青在电话里的声音都带着颤音。
“钱……真的到了!林渊,我们……我们真的开始了!”
“是的,赵哥,开始了。”林渊握着电话,站在华清园的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用这笔钱,先支付服务器租金,购买必要的开发设备和测试机,给大家发放一笔项目津贴。剩下的,作为后续运营资金。”
“明白!”赵青的声音充满了干劲。
挂断电话,林渊深深吸了一口秋日清冷的空气。
资金的基石已经打下,团队的基石正在凝聚。“星火无限”这家小小的公司,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微小,却注定要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或许能掀起改变时代的浪潮。
他的棋局上,又落下了一枚扎实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