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楠站在实验室的中央,目光紧盯着眼前的全息投影。那是一幅由女娲绘制出的技术融合图谱,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来自未来与现实的科技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原本毫无关联,如今却在他的引导下逐渐交汇成一张完整的网。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他低声自语,“这是两个时空的碰撞。”
身后的会议室里,全球各地的科研代表正在热烈讨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有的是量子物理学家,有的是材料工程专家,还有的是人工智能伦理学者。这些人原本互不相识,甚至在某些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但此刻,他们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将3020年的科技理念转化为现实可用的武器和防御系统。
“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程楠走进会议室,声音不高,却立刻让喧闹声平息下来。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将女娲提供的战场数据调了出来。屏幕上显示的是凌霜所在战区的最新情况——奴族的攻击频率正在加快,而抵抗军的资源已经接近极限。
“这不是演习。”他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三个月内完成初步融合,那么人类就真的只剩下撤退这一条路了。”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
“我有个建议。”一名来自德国的研究员举起手,“我们可以先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比如能量转换效率和护盾稳定性。这些在未来科技中已经有理论模型,只需要找到合适的现实替代方案。”
“问题是,”一位日本工程师皱眉道,“很多未来材料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那就想办法模拟。”程楠接过话头,“我们可以用现有材料进行组合实验,逐步逼近理想状态。”
接下来的几周,整个实验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运作阶段。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通过远程协作,共同参与这项前所未有的任务。有人负责建模分析,有人负责实验验证,还有人负责资金协调与政策沟通。
程楠则全程参与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决策,并不断向女娲输入新的数据,让她协助优化技术路径。
—
某天深夜,程楠正坐在操作台前查看一组新型合金的测试结果,耳机里忽然传来凌霜的声音。
“你那边进展如何?”
“还在调试阶段。”程楠揉了揉太阳穴,“不过有希望。”
“前线的压力越来越大。”她的语气透着疲惫,“我们必须尽快看到成果。”
“我知道。”程楠顿了顿,“再给我一点时间。”
“好。”她停顿了一下,又说,“但别忘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与此同时,在某个废弃的地下实验室里,一支小队正在搜寻一份尘封已久的资料。这份资料据说是上世纪一位天才物理学家留下的研究笔记,里面提到过一种特殊的能量转化方式,或许可以为新型武器提供动力支持。
“找到了!”一名队员兴奋地举起了一个老式硬盘,“这里面有他的原始实验记录!”
当这份资料被传送到主实验室后,女娲迅速进行了分析比对,发现其中的一些理论竟然与3020年的一项关键技术惊人相似。
“这意味着什么?”程楠问。
“意味着我们并非完全从零开始。”女娲回答,“过去的人类,也曾试图触碰未来的边界。”
—
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被验证,技术融合的进程也逐渐提速。第一代融合型护盾系统在模拟测试中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而一款基于未来设计原理的粒子震荡器也在实验室中成功制造出来,它的威力足以穿透奴族装甲单位的能量核心。
“我们终于有了反击的能力。”赵敏看着测试报告,眼中闪烁着光芒。
“但这还不够。”程楠摇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抵挡他们的进攻,而是彻底改变战争的规则。”
—
终于,在一个月后的清晨,第一批融合型装备被送往3020年。
凌霜亲自带队前往接收地点。当她看到那些闪耀着蓝光的护盾发生器和紧凑型震荡炮时,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久违的轻松。
“这就是你们的成果?”她抚摸着其中一个装置,轻声问道。
“是的。”程楠的声音透过通讯频道传来,“它还不完美,但至少,能让你们活得更久一些。”
“那就够了。”凌霜嘴角微微扬起,“我们已经很久没赢过了。”
—
战场上,新型装备很快投入实战。
在一次突袭行动中,抵抗军利用新式护盾系统成功掩护主力部队穿越敌方火力网,同时使用震荡炮摧毁了多个奴族指挥节点。整场战斗持续不到四十分钟,但造成的战术优势却极为显着。
“干得漂亮!”凌霜在通讯频道中高声喊道,“继续推进!”
—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个异常信号引起了女娲的注意。
“程楠,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她的声音冷静而清晰,“护盾系统在承受高强度冲击时,内部能量流动出现了轻微紊乱。虽然目前影响不大,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
“后果会很严重。”程楠眉头紧锁,“我们需要立刻排查原因。”
—
夜色降临,风中带着淡淡的金属气味。
程楠独自坐在控制室里,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你还好吗?”耳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还活着。”他笑了笑,“只是越来越难了。”
“你并不孤单。”女娲轻声说,“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命运的抗争。”
窗外,一颗流星划破天际,照亮了整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