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沫人都上了火车,但是她都没有想好要怎么搭救吕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过去京城了解下情况再说。
然而,夏沫没有想到的是机会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来到了身边。夏沫是先到达车厢的,刚坐下,就见到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身上背着一个大的行李包,身侧还挂着一个小包,肩带很长,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
这样的装扮在这个年代还是前卫,但对于夏沫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这不就是后世的那种喜欢摄影、写生的那类人吗?这个年代、这个年龄,再说有闲钱闲时出去追求理想不太现实,最大的可能那就是工作需要。
想到这里,夏沫眼里闪过幽光,好嘛,得来全不费工夫。
夏沫有意跟对方交谈,在交谈中,她得知:对方叫周怀谨,是京城人民日报的一名编辑,各人喜好摄影,有时候也兼任摄影的工作。这次就是听说外省有重大且影响恶劣的事件,不惜以身涉险去探听真相。
看着周怀谨把摄影机一直抱在怀里,身边的包也一直不离手,夏沫知道对方这次应该是不虚此行。
然而更大的新闻这就送上门来了,也不知道这个胆大的编辑是否能接得住,夏沫在心里想着。
周怀谨对面前这个看起来无害的小姑娘没有任何设防,被夏沫套话,他如实回答。想到自己的老底儿都说给对方听了,周怀谨开始询问夏沫的情况。
“小姑娘你是一个人吗?怎么不跟着大人一起?你这样的小姑娘一个人出远门很危险的,家里人能放心?”
“我没有家人,我父母是烈士,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在了,我把名义上养育我的大伯和大伯娘送进了监狱,连堂姐堂弟我都妥善安排好了,一个嫁了老光棍,一个给他报名去下乡了。”
周怀谨听到夏沫的话,停下手上擦拭照相机的动作,他愕然,抬起头,追问道:
“是他们对你不好是吗?你孤苦无依的,还有抚恤金可以领,再加上烈士子女的补贴,应该是对方过于贪心了,你才这样的是吗?可怜的孩子,如果我之前就认识你,说不定我还能……”
“周同志,我就知道你是好人,但是好人有时候不一定有好报,你同意我的说法吧?”
夏沫没有让周怀谨继续发挥善心的时间,打断他的话,笃定道。
“额,小姑娘你是之前经历了不好的事情,所以对这个世界很悲观是吗?虽然事情是这样的,但是我们总要往好的方向想,往好的方向努力,世上还是好人多,好人不得好报也不是常有的。”
周怀谨耐心劝道,他可不想小姑娘因为童年不美好的经历导致太悲观,对这个世界失望,想着便对夏沫苦苦婆心劝道。
然而,夏沫接下来的话,令周怀谨有些汗颜,他久久不语。
“你知道我这次进京是要干什么的吗?我要去给好人伸冤的。不瞒你说,我发现了一座古墓,我把事情上报了,可接到消息的人转头就被抓起来调查了,你说是不是我害了人家?还是说好人就该没有好报?!”
“古墓、调查、申冤、进京……”这几个词像是魔咒一般在周怀谨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去捕捉大新闻,天大的新闻竟然在回程的路上砸向了自己。
作为媒体人听到这样的事情,顿时心血沸腾,但是关乎敏感的事情,又让他瞬间清醒了头脑,不敢轻易做出承诺。
“小姑娘啊……”
周怀谨清了清自己干涸的嗓子,艰难地说出来几个字,被夏沫打断。
“你可以叫我夏知青,我现在是一名知青,大家都这么叫我。”
夏沫自我介绍道。
“好,夏知青,你先别激动,你听我说。去京城伸冤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一个小姑娘做这事儿更是不容易,你能不能给我说说具体的事情始末?说不定我能帮你。”
周怀谨犹豫再三,还是忍不住打听事情的原委。
“周同志,你确定要听吗?你不怕成为第二个不得善终的好人?”
夏沫见对方上钩了,不动声色道。
“夏知青,我告诉你,邪不压正,咱们只要做事无愧于心,不管任何事情,只要做了对得起良心,咱们就得去做。至于结果,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你尽管说,我定尽我绵薄之力帮助你搭救那个好人!”
被夏沫这么一激,周怀谨顿时热血沸腾,再也不管不顾只想着媒体人的信念:真相至上,坚持真实性。
就这样,夏沫把之前吕梁同志和古墓的事情给周怀谨说了全貌,她并没有说出来孙德章等人的卑劣行径,那些还不到时候。
听完故事,周怀谨心想,这确实是一条大新闻,只是这新闻真要报道的话,肯定是不被允许发布出去的。但是他又不想这么放弃这样的大新闻,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新闻,说不定自己会因为这个新闻一炮而红。所以,还得想个折中的办法。
想了想,周怀谨斟酌语言道:
“夏知青,不是我不想帮忙,只是我能力有限,那样的新闻连总编那一关都过不了,根本不可能发布出去。这事儿我确实想要帮你,但是我不能提及里面的任何人物职位,可能连省份都不能提,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一试。
你看行吗?”
“具体怎么操作,你跟我详细说说。”
夏沫也不强求,她知道周怀谨说的都是真的,再说多余的也没用。
听完周怀瑾的叙述,夏沫觉得可以一试,便答应下来。
于是,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上,有个感情专栏节目,编辑的口吻问了一个问题,顿时整个京城掀起来惊涛骇浪。
这可是周怀谨赌上身家性命,在总编面前保证,出了事情他一人承担,绝不连累社里。另外,也是因为周怀谨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他有个退休的老爹,之前可是人民日报的前总编,所以知情人多少还是给前总编一点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