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松开确认键,指尖在键盘边缘停顿了一秒。主屏幕上的战术树已经闭合,分支路径全部锁定,系统提示音安静落下。他没有起身,也没有切换界面,而是顺手拉出侧边栏的实时数据面板。
“夜莺”相关的讨论量正在上升。
他点开热力图,颜色从黄转红,蔓延速度比预想中快。评论区里,“怕他们搞小动作”“别让规则害了你们”这类留言不断刷出。有人转发了旧比赛录像,标注“这就是他们想毁掉的队伍”。还有人发起投票:“你相信夜莺能赢吗?”支持率刚过七成,剩下的人写着“信,但不敢看”。
林悦的声音从副机传来:“外面吵起来了。”
他没回头,只问:“什么情况?”
“有粉丝想替我们发声,结果和其他人对骂上了。”她语气有点急,“说对方不懂电竞,还贴了你的Id截图,现在被反扒。”
沈逸调出官方账号后台,私信数量翻了三倍。几个队员也发来消息,说收到私聊劝他们退赛的,理由是“别拿前途冒险”。
他关掉弹窗,打开录制界面。镜头对准训练室全景,队友们都在各自位置上调试设备。他按下开始键,声音平稳:“我们都看到了网上的消息。那些担心,我们懂。但我们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视频里,他把镜头扫过战术板,上面还留着几小时前画下的应急路线。“这不是临时应对,是提前拆解过的打法。每一个干扰点,都有对应的回应方式。我们不会被规则拖住,也不会被舆论压垮。”
说完,他直接上传发布,标题只有八个字:我们在准备。
林悦看了眼时间,离直播还有十分钟。她戴上耳机,在个人频道上线。弹幕立刻涌进来。
“灵音!夜莺刚发了视频!”
“他说不怕,可我好慌啊……”
她清了清嗓子:“我知道很多人在担心。我也怕。但我昨天看到沈逸改完最后一版方案时,他在笑。”
弹幕静了一下。
“不是那种得意的笑,就是……觉得事情终于理顺了的那种表情。”她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计划,是我们一起定下来的。”
她翻出一张截图,是昨晚会议结束后的记录页面,每个人的提案都标着通过状态。“你们以为他是孤军奋战,其实我们全在线。每一条路,都试过,算过,推演过。”
有人问:“那如果裁判真的偏袒呢?”
“那就让他们偏袒。”林悦说,“但我们不会乱。节奏是我们自己的,只要不跟着他们的步子走,就没人能打崩我们。”
直播间热度迅速攀升。沈逸这边刚收到通知,官方账号下已有上千条新回复。
“原来你们真的都在参与!”
“突然觉得踏实了。”
他往下翻,看到一个老粉留言:“以前只觉得夜莺强,现在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在撑。”
沈逸点了赞,又发了一条动态:“接下来几天,我们会开放祝福通道。所有写给团队的话,都会出现在比赛日的休息室屏幕上。不需要呐喊,也不用替我们生气。请做最安静的支持者——只需相信。”
活动上线不到两小时,提交入口就被填满。有人写“等你们赢了,请吃火锅”,也有人画了简笔战队标志,附言“输了也是我的神”。
技术型粉丝开始分析视频里的战术板细节。有人截取角度,推测出某条分支可能是诱骗式走位;还有人结合过往比赛,列出可能触发应急模式的几种情形。
帖子越挖越深。
林悦看到后皱眉:“会不会太明显了?”
沈逸却点了进去,在一条高赞分析下留言:“猜对一半。另一半,等赛场见。”
那人秒回:“好,我等着看另一半。”
整个训练室的气氛慢慢变了。起初是紧绷后的短暂放松,接着变成一种沉稳的专注。主屏角落多了个小窗口,实时滚动着新收到的祝福。每当有新消息涌入,屏幕边缘就会泛起一圈微光,像心跳的节奏。
林悦轻声说:“这声音听着不像压力了。”
沈逸看着数据流,手指移到系统深层模块。他启用了“粉丝能量值”监测功能,将互动质量、留言情感倾向、传播路径整合成可视化曲线。这条线一路向上,稳定而持续。
“他们不是在围观。”他说,“是在参与。”
林悦点头:“所以我们也得让他们看见过程,不只是结果。”
沈逸重新打开摄像头,录了第二段短片。这次他站在战术屏前,身后是完整的推演模型。“我们设计了三条主轴应对手段。一是节奏分离,二是权限分散,三是信息闭环。具体怎么执行,不会提前公布。但可以告诉你们——我们不怕他们动手。”
他顿了顿:“就怕他们不动。”
视频发出后,话题迅速发酵。“夜莺不怕动手”登上热搜前三。粉丝自发整理历届比赛中团队逆境翻盘的场次,做成合集视频。有人统计了沈逸近三十场比赛的关键决策点,发现他在劣势局的胜率反而更高。
“这不是运气。”评论区有人说,“这是算过的。”
深夜,训练室灯光调至最低。大部分队员已下线休息,只有林悦还在核对明日测试流程。沈逸依旧坐在主控台前,一边监控舆情数据,一边同步刷新系统预警界面。
突然,右下角弹出一条低频信号提示。
他目光一凝,手指停在查询键上方。
屏幕微光映在他镜片上,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