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还亮着一半,沈逸站在主控台前没有离开。他重新打开终端,屏幕的光映在镜片上,手指快速敲击键盘。刚才那场对抗赛的数据还在系统里,六名队员的操作记录一条条列出来。他点开“夜莺”的后台权限,启动碎片收集兑换功能。
一块灰色的战术残片从资源栏消失,换来一个新模块——动作轨迹对比工具。他把第二轮对抗的关键节点导入进去,设定比对标准。屏幕上很快出现六条颜色不同的曲线,每一条代表一名队员在融合技释放时的操作偏差。
他盯着主力输出位的数据。问题出在第三段技能衔接上,节奏提前了零点三秒。这个时间很短,但在高速战斗中足以让整套连招崩盘。他又切换到辅助位的曲线,发现对方在布雷和开启屏障之间有短暂迟疑,能量紊乱就是因为这不到一秒的间隔。
沈逸记下每个人的高误差区间,开始生成训练模板。每个队员都会拿到专属的修正方案,不是统一教法,而是针对个人习惯调整释放时机。
天快亮时,林悦走进训练厅。她看到沈逸已经坐在那里,面前是满屏的数据图谱。
“你一晚上没睡?”
“睡不着。”他说,“问题不能拖。”
她走到副机旁坐下,“昨晚的事……副机的访问记录,查到了吗?”
“还没。”他回答,“但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林悦没再问。她知道沈逸做事有自己的节奏。有些事他会立刻处理,有些则会先压下,等时机成熟再动手。
“今天训练怎么安排?”她问。
“专项练习。”他调出刚做好的训练模块,“每人两小时,从第一个技能组合开始练。”
队员们陆续到场。有人看见屏幕上的曲线图,皱了皱眉。
“这是什么?考试打分?”
“是你们昨天的操作实录。”沈逸说,“左边是实际释放轨迹,右边是理想模型。差多少,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也太细了吧。”主力输出位小声嘀咕,“打个架还要看图表?”
“职业比赛不是打架。”沈逸打开模拟舱界面,“你们昨天犯的错,每一处都能在这上面找到对应点。现在练不好,上了赛场就会被对手抓住破绽。”
没人再说话。他们进入模拟空间,按照分配的模块开始重复练习。系统开启音频反馈,每次技能释放后都会播报误差值。
“融合技A-3:延迟0.27秒。”
“融合技b-1:提前0.15秒。”
一开始抱怨的人闭上了嘴。听得多了,他们的出手开始有了变化,不再凭感觉,而是等着那个声音提示来校准节奏。
中午休息时,替补辅助找到沈逸。
“能不能加一段基础连招训练?万一融合技被打断,我们得有别的应对方式。”
沈逸看了他一眼,“你想到了备用方案?”
“上次被打崩,就是因为核心技能失败后没人补上。”他说,“我觉得可以练几套简化连招,作为应急手段。”
沈逸点头,“下午就加进去。”
他回到主控台,调出策略模拟空间。输入过去十场训练数据,设置百万次推演条件,寻找融合技最佳释放时机。结果显示,最有效的触发窗口集中在敌方技能冷却结束前0.5秒,以及视野切换的瞬间。
他把这些规律整理成情境提示指令,嵌入通讯系统。当战场状态接近这些条件时,耳机会有轻微震动提醒。
下午的训练换了新模式。除了纠错练习,还加入了突发状况模拟。比如在释放融合技过程中遭遇控制技能打断,或者队友阵亡导致战术重组。
主力输出位刚开始还不适应,几次都在提示震动时犹豫了一下。但练到第五次,他的技能释放终于踩在了正确节奏上。
“融合技c-2:误差0.08秒。”
系统报出数值时,他自己都愣了一下。
“稳住了。”沈逸在后台看到数据,轻声说。
傍晚,他们再次进行模拟实战对抗。规则不变,红蓝双方轮流攻防,胜负按控制点占领时长计算。
第一轮,红队推进。近战吸引火力,远程立刻衔接护盾,在破裂瞬间引爆反伤。这一次,所有技能衔接严丝合缝,蓝队防线被撕开。
蓝队组织反击,准备布雷封锁通道。辅助位在队友施法的同时开启屏障,能量稳定,雷区成功隐藏。红队踏入陷阱,三人被炸残。
双方打得有来有回,节奏明显比昨天流畅。虽然仍有失误,但没有人停下或慌乱,替补角色及时补位,用基础连招撑住局面。
比赛结束,全场安静了几秒。
沈逸关闭程序,所有人回到现实。他调出数据面板,全场融合技成功率显示为79%,平均误差下降到0.12秒。
“这次没人甩锅,也没人愣住。”他说,“我们开始像一支真正的队伍了。”
林悦站起身,去检查设备状态。其他人收拾装备,有人经过沈逸身边时说了句:“明天还能用那个震动提示吗?”
“一直开着。”他说。
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他坐在主控台前没动。眼镜反射着屏幕的光,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最新版战术文档已经保存,文件名叫“融合协议v2.0——可执行”。
他打开另一个界面,重新查看副机的登录日志。复制权限的可能性极低,除非内部有人泄露认证信息。但他现在不能分心查这件事。
明天上午十点,赞助商会来谈合作。他必须确保团队的状态能打动对方。
林悦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
“你觉得他们会同意加大投入吗?”
沈逸拧开水瓶喝了一口,“如果看到今天的训练数据,应该不会拒绝。”
她笑了笑,“那你准备拿这些数据怎么说?”
他看着屏幕,没有马上回答。
水瓶放在桌角,标签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