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厅的灯光稳定地亮着,沈逸盯着主控台上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刚才那桶空水还摆在饮水机旁,没人去动它。他看了眼时间,距离下一次信号干扰还有不到二十分钟。
他调出系统界面,关闭了几项监控模块,把算力集中到战术辅助模式。现在不是查问题的时候,是解决问题的时候。
“所有人集合。”他的声音通过公共频道传出去,“暂停常规演练,执行‘跃影计划’。”
队员们陆续从各自终端抬头,摘下头盔走过来。林悦最后一个站定,手里还拿着记录本。
“我们要把‘疾风斩’加进三段推进战术里。”沈逸打开全息投影,红色光点沿着进攻路线移动,在第二阶段末尾突然加速。“这个技能不替代原有节奏,而是嵌进去。关键在于时机——必须卡在敌方注意力转移的瞬间。”
张远皱眉:“我们现在打的是稳扎稳打,突然插一个高爆发技能,会不会乱套?”
“会。”沈逸直接回答,“如果释放不对,就会打乱阵型。所以今天的目标不是打赢,是让五个人在同一拍子上。”
李响摸了摸耳机,“那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动?”
沈逸没有立刻回答。他启动策略模拟空间,输入当前战术框架和敌人行为模型,十秒后生成一组动态曲线。画面切换,每人头盔内侧浮现出一条流动的蓝光轨迹。
“跟着这条线走。”他说,“别抢,也别等。它会告诉你最佳释放节点。”
第一次实战开始。
虚拟战场开启,队伍按原战术推进。到了第二阶段末端,张远看到蓝光闪到顶点,立刻激活技能。人影一闪,冲进了敌方侧翼。
但其他人还没到位。
中路出现真空,对方AI抓住机会突进,李响仓促回防,已经来不及。红灯亮起,判定失败。
“停。”沈逸叫停对抗,调出五人视角录像并列播放。画面上,张远的动作比标准节点快了半秒。
“你看到了提示就动,可别人还在过渡。”沈逸指着屏幕,“技能释放不是个人操作完成就行,是要让整个团队能接住你的突破。”
张远抿了嘴,没说话。
第二次尝试,这次谁都没提前。可李响因为等着看提示,动作慢了一步,回防延误更严重。对方从中路撕开口子,直逼后排。
第三次,王哲刚用完技能就被集火。他皱眉脱下头盔,“这技能后摇太长,放完我有两秒没法转向,根本扛不住反打。”
小陈也点头:“而且连续用三次我就感觉体力下降明显,持久战撑不住。”
沈逸记下这两条反馈。他重新调整参数,在系统后台缩短技能持续时间,同时提高前0.8秒内的属性增幅。新的走位路径被设定在掩体转换点,利用地形遮挡减少暴露时间。
“再来三次循环演练。”他说,“每次两分钟,只练衔接。”
第一轮依旧有问题。有人跟不上节奏,有人错过提示。
第二轮时,林悦在关键时刻提速补位,成功拦住对方反击路线。虽然只是虚拟判定,但她确实卡在了正确的时间点上。
“刚才那次,”她喘着气说,“蓝光走到拐角的时候,我提前预判了下一步,刚好对上。”
沈逸看了眼数据,误差只有0.15秒。
第三轮开始前,他提醒了一句:“别死盯提示。它是辅助,不是指令。你们要做的,是把它变成肌肉记忆的一部分。”
这一次,五个人的动作终于有了协同感。
张远没有再提前冲,而是压着节奏,在最后一帧才释放技能。李响及时回防,王哲借助掩体完成转向,小陈在后方完成压制衔接。林悦再次补位成功,阻断了敌方绕后路线。
红灯没亮。
系统判定:防守成功。
大厅安静了几秒,然后有人轻声说了句“成了”,接着是椅子挪动的声音,队员之间互相看了一眼,没说什么,但眼神变了。
沈逸调出融合误差曲线图。最初的几次尝试偏差极大,最后一次已经进入绿色安全区。他知道这还不稳定,离实战应用还有距离,但至少证明这条路能走通。
他低头查看系统反馈,屏幕上跳动着尚未闭合的数据环。技能融合的容错率仍然偏低,体力分配模型也需要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高强度协同对注意力的要求极高——而他们刚刚经历的感知异常,随时可能再次出现。
他抬眼扫过训练厅。队员们正围在一起讨论刚才的操作细节。张远拉着李响复盘回防时机,王哲在纸上画走位图,小陈反复调试自己的技能键位。林悦站在旁边听着,时不时插一句。
空水桶依然放在原地。
沈逸走过去,弯腰捡起桶身。指尖碰到地面时,忽然顿了一下。
刚才那一瞬,桶底边缘似乎比之前更脏了些。像是有人踩过,留下一点灰印。
但他记得,这桶从换上来后,没人靠近过这边。
他直起身,把空桶放进回收区。然后回到控制台,打开日志记录,在最新一条备注里输入:
【环境标记出现轻微变动,发生时间约在第三次演练期间。需确认是否与周期性干扰有关。】
他合上记录窗口,目光落在即将刷新的倒计时上。
还有七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