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甜甜:忆安,我厉害吧?
张忆安:甜甜,你很棒,我感觉你挺适合玩二次元的。
许甜甜:那你会一直支持我吗?
张忆安:会的,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许甜甜:后面你陪我一起拍cp视频好不好,我想让大家一起见证我们的爱情故事啊。
张忆安:这个……我不喜欢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许甜甜:真没劲,那我去找别的小哥哥陪我拍。
张忆安:额……别,我偶尔也可以陪你一起拍一下的。
许甜甜:嘻嘻~[害羞\/表情]
……
国庆后,寒露那天,生物老师李老师走进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不做试卷,也不背书,今天我带大家认识一个人。”
听到不用刷题了,同学们瞬间就提起了兴趣,连后排准备睡觉的同学都挺直了腰板。
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诗经里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诗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对,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鸣叫,在原野上欢快地吃着艾蒿。”
接下来,李老师神色尤为激动,“就在10月5号,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哇~”班里瞬间炸开了锅。
“大家知道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讲的是谁吗?”
“莫言。”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另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
李老师拉开黑板,在投影仪上放了一张蒿草的图片,“大家,有没有认识这种草的?”
全班鸦雀无声,李老师正准备揭晓答案时,看到最后靠窗一个男生举了手。
“张忆安同学,你认识这种植物吗?”
张忆安缓缓起身,“老师,我认识,我小时候经常见到。”
“那你给大家讲一下这种植物叫啥名字?”
“这是一种蒿类植物,因为有一种特殊的臭味,所以我们都叫它臭蒿,在农村的田间山坡上随处可见。”
张忆安小时候随妈妈去采艾蒿时,经常把臭蒿和艾蒿弄错,因为这件事,没少被妈妈讲,“下次分不清,就趴到上面闻。”
他凑到鼻子跟前闻了下,“略~臭死了。”
从那以后,他就分得门清。
李老师挥挥手,示意他坐下。
同桌余梦梦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忆安,这你都认识,太厉害了。”
“农村出来的孩子都认识。”
“你下次带我你去老家玩玩呗,我也很向往田园生活。”
“额……还是先听老师讲解吧。”
李老师敲了敲黑板,“这种植物俗称臭蒿,学名叫黄花蒿,是我国的传统草药,早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东晋就有记载,‘治寒热诸疾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便是古代人治疗疟疾的方法。”
有同学问:“老师,疟疾是什么?”
“疟疾就是蚊虫叮咬引发的疾病,今天我们要讲的屠呦呦女士获奖的贡献就是改良了‘青蒿素’的提取办法,有了青蒿素的发现,每年都能挽救全球几百上千万人的性命。”
李老师放出了屠呦呦领奖后,现场演讲的视频。
因为话筒线不够长,屠呦呦演讲比较费力,这时从台下快步冲上前一位绅士,单膝跪地,一动不动地为她举了三十分钟的话筒。
这位绅士是世界传染病顶尖学者,他也是此次奖项评选的评委,能用近乎朝圣的方式献上敬意,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项成就意味着什么。
这样一项足以创造巨额财富的技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却没有申请专利,而是选择将配方和技术无偿公开,让它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送到非洲等最需要的地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止本世纪初,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以上。
近半小时的视频,全班安安静静,一点杂音都没有。
视频播放完毕后,李老师慷慨激昂地讲:“这项成就是我国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正如屠呦呦所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不是诺贝尔赋予了它荣光,而是诺贝尔因它而更加闪耀。”
讲完,李老师已经泪目了,“我是闽江人,我现在都还记得03年非典的时候,那时候我才上高中,闽江离粤省、香港又比较近,因为非典的致死率高达七成,当时人心惶惶,我们外出都得戴三层口罩……”
张忆安听着老师的讲述,也想起了自己03年的时候,那时候他还没上学,整个小镇上天天都在循环放着大喇叭:非必要请勿外出。他就一直待在家里,整整被闷了小半年。
李老师讲完了自己的经历,看到大家兴致正浓,就又问了一句,“那么大家知道屠呦呦女士用了多久研究出青蒿素吗?”
有同学说10年,有同学说20年,也有同学说30年。
“用了60年,屠呦呦女士自25岁那年毕业开始,用了一生去钻研奋斗。50年代初,随着西医西药的引进,在当时的医学领域,中医偏方存在许多争议,大多数人都保持偏见,将它视为糟粕。可在屠呦呦眼中,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散发着神秘的魅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神医有华佗、扁鹊、李时珍、再到张仲景、孙思邈等,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医术理论和古籍,都是无法估量的财富。而现在,青蒿素不仅能够治疗疟疾,还能够治疗其他疾病,如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这一成果被国际医学界广泛认可,已经成了中国医学的世界名片。”
“所以说,大家明白了,这就是热爱的力量,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李老师最后提了一句,“大家注意,明年的语文作文,或者是生物题,有可能会考到这个热点。不过,这节课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就算出了这个题目,我相信大家肯定不会出问题的。”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且热烈。
bbc曾将屠呦呦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候选人之一,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图灵并列。
也许她所追求的,是比生命更有意义的事情,因而鲜花迷不了她的眼,掌声也乱不了她的心。
时光从她身上流过,这位耄耋老者依旧还是最初的样子,坚定,清醒,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