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狼军团的发射塔矗立在珠穆朗玛峰的永久冻土层上,塔身由暗金色的mAx材料锻造,四色光带在金属表面缓缓流转,像一条通往星空的螺旋阶梯。此刻,问天2正静静停在发射平台中央,暗紫色的光速驱动核心在尾部微微发亮,空间翼的轮廓比问天1更流畅,翼尖的虚空色纹路在阳光下若隐若现——这是融合了暗物质第四阶段成果的全新星舰,从骨架到核心,每一寸都流淌着孤狼军团最顶尖的科技血脉。
“原初,最后一次系统自检。”薛逸辰站在控制中心的主控制台前,冰蓝色的眼瞳映着大屏幕上的三维模型。问天2的虚拟影像正在360度旋转,每个部件都标注着绿色的“正常”字样,唯有尾部的光速驱动核心旁,闪烁着一行黄色的提示:“目标速度:米\/秒(光速),当前理论成功率78%”。
“全系统自检完毕,空间翼谐振频率稳定,暗物质能量输出误差0.01%,虚空色注入量匹配当前气压。”原初的电子合成音比往常多了一丝波动,量子计算机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汇成金色的河流,“建议启动‘星空模式’,关闭大气缓冲系统,直接进入真空环境测试。”
控制中心里一片寂静。林教授的指尖悬停在发射按钮上方,雪白的长发被紧张的汗水浸湿,贴在金丝边眼镜的镜腿上。她身后的工程师们紧盯着各自的屏幕,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问天2搭载的不仅是光速驱动,更是整个华夏文明跨越星际的希望,一旦失败,意味着过去数月的暗物质开发与驱动技术迭代将付诸东流。
“按计划执行。”薛逸辰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调出第一架七代星舰的试飞记录,将那份泛黄的文件投影在大屏幕中央,“第一架问天的试飞员说过,‘星空不会等犹豫的人’。”
林教授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红色的发射按钮。
发射塔的mAx材料闸门缓缓打开,凛冽的冰川风灌入平台,吹动问天2暗金色的机身。当倒计时归零的刹那,尾部的光速驱动核心突然爆发出暗紫色的光芒,暗物质与虚空色的能量在约束环中交织成螺旋状的光带,空间翼的四色纹路同步亮起,在星舰周围形成一个透明的“空间泡泡”。
“推进开始,初始速度10倍音速!”
问天2没有像传统飞行器那样缓慢爬升,而是像被星空拽住的箭,瞬间冲破云层。暗紫色的光带撕裂大气层,在天幕上留下一道久久不散的痕迹,那是暗物质能量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离子尾迹。控制中心的屏幕上,速度计的数字疯狂跳动:100倍音速、500倍音速、1000倍音速……当突破倍音速时,星舰周围的空间开始扭曲,地球的弧形轮廓在舷窗中渐渐变扁。
“进入平流层顶部,准备关闭大气缓冲!”林教授的声音带着颤抖,她看着屏幕上的气压数据,当数值降至0.01千帕时,果断按下另一个按钮,“启动真空适应程序!”
问天2的空间翼突然向外展开30度,暗紫色的驱动核心输出功率暴涨三倍。在脱离大气层的瞬间,星舰像挣脱了无形的枷锁,速度计的指针猛地向右倾斜,数字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飙升:0.1倍光速、0.5倍光速、0.8倍光速……当距离光速只剩最后10%时,屏幕上的所有数据突然卡顿,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怎么回事?”有人失声喊道。
薛逸辰盯着数据流中断的位置,发现是量子纠缠信号受到了空间扭曲的干扰。他立刻切换备用通讯频道,当画面重新亮起时,问天2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月球轨道附近,暗金色的机身在太阳照射下泛着冷光,尾部的暗紫色光带稳定得如同凝固的岩浆。
“速度……米\/秒。”林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音,她反复核对传感器传回的数据,确认那串数字没有丝毫误差,“我们……达到光速了。”
控制中心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工程师们互相拥抱,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将手中的文件抛向空中。林教授摘下金丝边眼镜,用手背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雪白的长发遮住了泛红的眼眶——从七代机的30倍音速,到问天2的米\/秒,他们用科技的阶梯,终于摸到了宇宙的基本速度极限。
薛逸辰没有欢呼,他的目光落在问天2传回的实时画面上。星舰正以光速掠过月球表面,环形山的阴影在舷窗中飞速倒退,却没有出现理论中的“时间停滞”——这是因为空间泡泡的保护,让星舰内部的时间流速与地球保持同步。当原初操控星舰做出一个90度转向时,暗紫色的光带在虚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没有产生任何空间湍流。
“光速驱动……成功问世了。”他低声说道,冰蓝色的眼瞳里映着月球的环形山,那里曾留下人类最早的足迹,而现在,华夏的星舰正以光速在这片寂静的土地上空翱翔。
林教授重新戴上眼镜,调出量产计划表:“按照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在三个月内量产10架问天2,半年内完成孤狼军团的列装。”她顿了顿,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条航线,“甚至可以规划地月航线的定期航班,让普通人也能体验光速旅行。”
“先不急着民用。”薛逸辰的指尖点在屏幕的边缘,那里标注着“时空战场坐标”的模糊光点,“把第一批问天2交给星际勘探队,绘制周边50光年的星图——我们需要知道,光速能把我们带到哪里,又会遇到什么。”
控制中心的欢呼渐渐平息,工程师们开始忙碌地记录数据,将问天2的飞行参数转化为标准化的量产模板。大屏幕上,暗金色的星舰正以光速返航,暗紫色的光带在地球的蓝色背景下,像一条连接星球与星空的纽带。
薛逸辰走出控制中心,站在发射塔的观测台上。清晨的阳光洒在他的白发上,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金光,问天2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大气层边缘,像一颗正在坠落的暗金色流星。他知道,光速驱动的问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人类能以光速穿梭,意味着宇宙的尺度不再是距离,而是勇气与智慧的边界。
林教授走到他身边,递过来一份新的设计图,上面标注着“问天3”的字样,驱动核心的参数旁,画着一个小小的暗物质符号:“下一步,该试试超光速了。”
薛逸辰接过设计图,冰蓝色的眼瞳里闪过一丝笑意。他想起物理课本上的话:“光速是宇宙的限速牌。”但此刻,他握着这份设计图,却觉得那所谓的“限速牌”,不过是等待被改写的旧规则。
问天2的着陆声在发射塔下响起,暗紫色的光带渐渐黯淡,却在每个人的心里,点亮了一盏通往星空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