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梅香浸透文华殿的窗纸时,朱标正在校勘《四书章句集注》的开科用本。殿角铜炉里的沉水香袅袅升起,将 \"学而优则仕\" 的御笔匾额熏得朦胧。自去年扬州新政归朝,他便决意借春闱之机整肃科举,虽不再提算学入科,但 \"经世致用\" 的选才理念早已在案头的试题草纲上显露端倪。
\"陛下,礼部呈来《科举条议》。\" 贴身太监王忠捧着鎏金匣,黄绫封面印着烫金的 \"洪武正韵\"。朱标翻开时,看见礼部尚书陈迪的批注在 \"时务策\" 条目下画了三道横线 —— 这位老臣仍坚持科举当以经义为主,厌弃实务策论。
\"传陈尚书与方侍讲。\" 朱标将草纲推至案头,上面用朱砂标着 \"增考钱粮利弊河工治理 \"等时务题,\" 今日便议议,这策论该如何考。\"
陈迪的官靴碾过金砖,手中笏板叩出规整的节奏:\"陛下,太祖皇帝定科举程式,初场考《四书》《五经》,二场论、判、诏诰,三场策论。若在策论中广增实务,恐失圣人之道。\"
\"方侍讲以为如何?\" 朱标望向殿中抱肘沉思的方孝孺,后者青衫上还沾着史馆的墨渍。
方孝孺展开手中的《宋论》,书页间夹着各地水患的奏报:\"科举非为养腐儒,当如宋神宗设 ' 明法科 ',让士子知钱粮、懂刑名。\" 他的手指划过朱标草纲上的 \"河工治理\",\"去年黄河决口,竟有官员在奏疏中写错受灾州县数目 —— 此等人才,纵有万卷经纶又有何用?\"
殿内的争论声惊飞檐角寒鸦。朱标望着陈迪涨红的脸,忽然想起去年扬州盐运案中,正是方孝孺的门生用《禹贡》疏证漕运河道,才让新政顺利推行。\"这样吧,\" 他提笔在 \"时务策\" 后加了句批注,\"每道策论须引经据典,再陈实务,二者缺一不可。\"
确定考官人选时,朱标特意将陈砚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去 —— 自她升任刑部左侍郎,御史台已有风言 \"后宫干政\",此刻正该避嫌。但在 \"律学考官\" 一栏,他还是填上了方孝孺的名字:\"方爱卿兼掌律学,可记得在《大明律》批注里多留些实务案例。\"
接下来的旬日,文华殿成了科举筹备的枢纽。朱标亲自过问试卷印制,看着工匠在宣纸边缘暗纹处印上 \"明经\" 二字,防止舞弊。当听说有举子抱怨 \"策论太务实事\",他反而命人在试题中增加 \"如何核减江南重赋\" 的具体条目。
\"陛下,\" 刑部尚书王惠抱着《天下户帖》赶来,\"今年应试举子中,竟有三名乐户从良者。\" 他翻开泛黄的名册,\"按祖制,乐户三代不得入仕,但他们已获刑部 ' 义民 ' 户籍......\"
朱标盯着名册上的 \"李秀娘\"—— 正是明心庄走出的织女。他忽然想起陈砚在凤阳说的话:\"算筹能算清户籍,更该算清人才。\" 大笔一挥,在 \"应试资格\" 条下加了句:\"凡从良三年以上,经地方官保举者,许参加科举。\"
科场修缮那日,朱标带着朱允炆巡视应天贡院。九百间号舍已重新粉刷,每间门口的灯笼都贴着 \"明经取士\" 的红帖。朱允炆摸着号舍前的 \"戒碑\",忽然指着碑阴处的 \"舞弊者枭首示众\" 字样:\"父皇,若有人夹带怎么办?\"
\"今年用糊名法。\" 朱标指着正在调试的黄绫糊名纸,\"试卷弥封后,再由誊录生用朱笔抄录,杜绝认笔迹的弊端。\" 他望向远处正在晾晒的试卷纸,新制的宣纸里掺了苎麻纤维,手感粗粝却难以篡改。
开科前夜,朱标在史馆校订《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中的科举诏。烛影摇红中,他看见陈砚的身影在殿外徘徊 —— 自避嫌以来,她每日送来各地吏治数据,却再未踏入文华殿半步。
\"拿朕的手札去请琼仪妃。\" 朱标忽然开口,\"就说科场的 ' 钱粮利弊 ' 题,还需参考刑部的税银流水。\"
陈砚踏入殿内时,袖中还带着刑部的墨香。她望着案头堆叠的策论试题,忽然指着 \"如何清丈天下田亩\" 一题:\"陛下可记得,凤阳的李三曾说,丈量田亩时胥吏总把算筹往自己怀里拨?\"
\"所以朕在题后加了句,\" 朱标指着试题末尾,\"须附《鱼鳞图册》使用之法。\" 他看着陈砚腕间的银镯,到底没提算学入科的旧事,\"明日开考,朕要让天下知道,饱读诗书者,亦须懂治世之术。\"
是夜,应天贡院的号灯次第亮起,将 \"明经取士\" 的匾额照得通亮。朱标站在午门城头,望着满城灯火中奔赴科场的举子,忽然想起父亲朱元璋在凤阳说的话:\"科举是朝廷的网,要网住天下英才,更要网住民心。\"
科场的梆子声响起时,陈砚正在刑部核对考生户籍。当看见李秀娘的名字出现在 \"律学科\" 考生名单上,她忽然轻笑 —— 那个曾在醉花楼绣银铃的姑娘,如今竟要在策论中写 \"乐户从良后的赋税公平\"。算筹虽未入科,但经世致用的种子,早已随着科举的春风,播撒在大明的土地上。
晨雾中的文华殿,朱标展开最后一道科场令:\"本次科举,务求真才,勿论出身。\" 玉玺落下的瞬间,殿外传来举子们的吟哦声,混着梅花的香气,在初晴的天空中久久不散。这一场春闱筹备,算的不是算筹,而是天下士子的前程,是大明王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