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暮春细雨绵绵,璇玑清晖殿内却暖意融融。陈砚倚在金丝楠木榻上,指尖轻拨着膝头的算珠,檀木算盘发出清脆声响。窗棂外,朱标亲手移栽的并蒂莲在雨中舒展新叶,粉白花瓣沾着水珠,宛如她鬓边未干的泪痕。案头的青瓷碗里,参汤腾起的热气与案几上摊开的《大明律》墨香交织,将三月的春寒挡在雕花窗之外。
\"还疼吗?\" 朱标放下药碗,指尖轻轻抚过她肩头的纱布。三日前太医院首座曾皱眉断言 \"鞭伤深可见骨,恐留顽疾\",此刻却见陈砚肩头的肌肤已结出淡粉色的新肉,唯有算筹纹银镯下的一道浅红痕迹,还在诉说着齐王府地牢的噩梦。朱标掌心的温度透过纱布传来,陈砚望着他眼下的青黑 —— 这是他连续七日夜查卷宗、亲手换药的印记,龙袍袖口的金线已有些许磨损,那是前日替她调整靠枕时,被木榻雕花勾住的痕迹。
\"陛下政务繁忙,不该总为臣妾分心。\" 陈砚将算盘推到一旁,握住那双染着药香的手。指尖触到他虎口处的薄茧,那是多年握剑留下的印记,此刻却比任何珍宝都更让她心安。朱标反扣住她的手,龙纹袖口垂落的东珠擦过她手腕的银镯,算筹相撞发出细碎的清响:\"自济南归来,朕每日批完奏折便来陪你,这是身为帝王的私心。\" 他忽然起身,从案头取来一卷明黄圣旨,玉轴头雕刻的獬豸纹在烛光下泛着冷光,\"朱榑一案,朕决定交予你审问。\"
陈砚瞳孔微缩,算珠在掌心滚动:\"臣妾虽在刑部挂职户科给事中,可审讯藩王......\" 话未说完,朱标已展开圣旨,墨迹未干的 \"钦命\" 二字旁,赫然盖着 \"皇帝之宝\" 的玉玺:\"你在齐王府九死一生,那些血痕就是最有力的凭证。\" 他的声音低沉,指腹划过圣旨上 \"着琼仪妃陈砚主审齐王朱榑一案\" 的朱砂批红,\"况且刑部尚书联名上奏,赞你查账如神。醉花楼的流水账、青州府的盐引记录,唯有你能理清那些层层嵌套的假账。\"
陈砚抚过圣旨上的云雷纹,忽然想起在地牢里,用算筹在潮湿的砖墙上推演账目的夜晚。每一道鞭伤都曾让她几乎握不住算筹,却咬牙记下了齐王私铸兵器的每一处细节。此刻指尖划过圣旨,仿佛又触到了那些带血的数字:\"陛下可知,臣妾在齐王府的第三夜,曾用银镯刻下三十七名少女的籍贯?她们中有六个,与臣妾同乡。\"
朱标喉结滚动,转身望向窗外的并蒂莲:\"朕已命人将她们妥善安置,待你审完此案,可亲自去看她们。\" 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个锦盒,里面是枚新制的獬豸纹银印,\"这是朕让尚宝司赶制的,以后审案时可用。\" 银印在烛光下泛着冷光,与陈砚腕间的银镯交相辉映。
三日后,大理寺正堂。陈砚身着绯色獬豸补服,乌木簪绾起青丝,算筹纹银镯端端正正戴在右手腕,随步伐轻响。堂前十八根朱漆廊柱映着晨光,\"明刑弼教\" 的匾额高悬,两侧分列着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属官。当朱榑被铁链牵入时,往日的玄色蟒袍已换成素白囚衣,却仍梗着脖子,目光扫过主审席时,瞳孔骤然收缩 —— 陈砚膝头摆着的,正是他在齐王府寝殿见过的那架檀木算盘。
\"齐王朱榑,控其私铸兵器、略卖人口、残害皇妃,三罪并罚。\" 陈砚的声音在大堂回荡,算珠归位的声响如利刃出鞘,\"先审第一项:私铸兵器。\" 她翻开第一本账册,羊皮纸上用朱砂标注的 \"济南卫所\" 四字触目惊心,\"洪武三十一年正月,你以修城为名,征调民夫三千,实则在章丘山铸造......\"
\"污蔑!\" 朱榑突然暴起,铁链撞在青砖上发出巨响,\"修城是朝廷旨意,何来私铸?\"
陈砚冷笑,取出一卷绘着甲胄形制的图纸:\"朝廷规定,地方卫所铸造兵器需报备兵部,你却在图纸角落用密语标注 ' 献宁王 '。\" 她指尖划过图纸边缘的云纹暗记,\"更妙的是,你将三千副锁子甲拆成甲片,混在修城的铁料中,以为这样就能瞒过户部?\" 说着翻开第二本账册,\"章丘铁矿进贡数目与实际开采相差五千石,这些差额,都化作了锁子甲的甲片。\"
堂下传来倒吸冷气的声音。陈砚抬头,见朱标身着常服立在屏风后,玄色衣摆被穿堂风扬起,露出腰间悬挂的半块玉佩 —— 那是她在齐王府地牢拼死藏起的调兵信物。他微微点头,目光扫过账册时,眼底闪过一丝痛色。
\"第二项,略卖人口。\" 陈砚换上一本薄册,封面染着淡淡的胭脂色,\"这是醉花楼头牌凝香冒死记录的花名册,三百二十三名女子,最小的十岁,最大的不过十七。\" 她抽出其中一张羊皮纸,上面用朱砂画着密密麻麻的红点,\"这些红点,都是被烙上 ' 齐' 字印记的姑娘。\"
朱榑突然狂笑:\"凝香不过是个青楼女子,她的话也能信?\"
\"那这个呢?\" 陈砚举起个漆盒,里面整齐码着三十六枚牙牌,\"这是齐王府管家给各地官员的 ' 礼单 ',每枚牙牌对应一名女子。\" 她翻开其中一枚,背面刻着 \"送燕王府,年方十四,善抚琴\",\"燕王府长史的手书回执,此刻就在刑部卷宗里。\"
大堂外突然传来骚动,十六名身着素衣的少女被引入。她们脖颈处的疤痕尚未完全愈合,却挺直脊背跪在堂前。最前方的少女抬起头,陈砚认出正是地牢里抓住她裙摆的那个:\"民女李秀娘,青州人氏,去年八月被齐王府的人以 ' 选绣娘 ' 为名骗走......\" 她解开衣领,新烙的 \"齐\" 字还在结痂,\"他们说,不听话的就要被送给鞑子......\"
陈砚的指尖深深掐入掌心,算筹纹银镯几乎嵌入皮肉。她望向朱标,见他闭了闭眼,喉结剧烈滚动 —— 那个瞬间,她知道他想起了在济南演武场,她被锁在木柱上的模样。
\"第三项,残害皇妃。\" 陈砚的声音突然低沉,取出一卷血迹斑斑的素纱,\"这是臣妾在齐王府穿的中衣,上面的鞭痕与太医院的验伤报告吻合。\" 她展开素纱,三十七道血痕虽已褪色,却仍清晰可见,\"齐王朱榑,你可知《大明律》第二百四十条:' 殴伤妃嫔者,斩立决 '?\"
朱榑的脸色终于发白,却仍强作镇定:\"你不过是个宠妃,算什么......\"
\"住口!\" 陈砚猛地拍响惊堂木,算珠哗啦啦滚动,\"本宫乃钦封琼仪妃,兼领刑部户科给事中,持 ' 如朕亲临 ' 金牌!\" 她指向堂前立柱上的獬豸纹,\"今日审你,不是以妃嫔身份,而是以大明律吏!\"
接下来的三个时辰,陈砚如同拨算珠般,将朱榑的罪行一一拆解:青州府虚报的六十六万两税银,如何通过十二家钱庄洗白;醉花楼的盈利,怎样化作私军的粮饷;甚至连他送给其他藩王的 \"贡品\",都被她用算筹推出了精确的时间线。当她拿出最后一份证据 —— 朱榑与倭寇往来的书信时,这位往日不可一世的亲王,终于瘫倒在囚椅上。
\"朱榑,你可知罪?\" 陈砚起身,獬豸补服上的金线在阳光中闪烁,宛如律法的光辉。
朱榑抬起头,望着她腕间的银镯:\"你早就知道...... 从你进齐王府那一刻起,就算准了一切?\"
\"算学之道,在于穷根究底。\" 陈砚合上账册,算珠归位的声音如同终章,\"而律法之道,在于善恶有报。\" 她望向朱标,他不知何时已走到堂前,龙袍上的十二章纹与她补服上的獬豸纹相互映衬,\"陛下,本案人证物证俱全,可依律论处。\"
朱标点点头,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依《大明律》,私铸兵器、略卖人口,罪当凌迟;残害皇妃,罪加一等。\" 他转身望向堂外,阳光穿过云层,在 \"明刑弼教\" 的匾额上投下金边,\"但念及皇室血脉,着废为庶人,囚于凤阳高墙,永不得出。\"
退堂时,陈砚望着朱榑被拖走的背影,忽然想起在地牢里,那些少女说 \"姐姐救我\" 的声音。算筹纹银镯在手腕上轻轻转动,她知道,这场审判不是终点 —— 在大明的律条里,在天下百姓的心中,正义的算珠,永远会拨向光明的那一边。
应天府的暮钟响起时,陈砚站在大理寺门前,望着天边的晚霞。朱标走到她身边,将一件披风轻轻披在她肩上:\"砚儿,你可知道,今日你在堂上拨算珠的模样,像极了我们初见时,在东宫核账的夜晚。\"
陈砚抬头,看见他眼中倒映着自己的影子,还有身后庄严的大理寺建筑。算筹纹银镯与他腰间的玉佩相碰,发出清越的声响:\"那时臣妾便知,算筹不仅能算钱粮,还能算尽天下不公。\" 她望向远方,秦淮河的方向飘来隐约的歌声,\"如今臣妾更知,这天下的账,终有算清的一日。\"
朱标握住她的手,掌心跳动着与她相同的节拍:\"朕陪你一起算。\"
暮春的风掠过两人衣摆,将大理寺前的獬豸石像映得愈发庄严肃穆。陈砚腕间的银镯在余晖中闪着微光,如同律法的眼睛,注视着这朗朗乾坤 —— 那些被算筹拨正的正义,终将在大明的土地上,开出最璀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