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的长春被暴雨洗过,傍晚的空气里浮动着泥土腥气。林阳蹲在编辑部地板上整理报纸时,第三版“奥运倒计时1天”的标题被漏雨的窗台滴湿了角,油墨晕开的五环图案像正在融化的彩虹。李雪举着吹风机冲进来:“校宣传部刚通知,今晚十二点前必须出‘奥运开幕号外’,头版要放咱们拍的火炬传递全景图!”
打印机在角落发出刺耳的嗡鸣,吐出的纸张上还带着潮气。林阳接过刚出炉的样报,头版右下角配着他传递火炬时的侧影,背景里纪念林的卡片在风中翻飞,有张卡片上的字迹被雨水洇得模糊,只能看清“北京必胜”四个字。技术部的小张突然指着电脑屏幕:“快看!《夏蝉与火炬》的读者在论坛盖楼,说今晚要熬夜等开幕式,还问小说里会不会写点火炬点燃的情节?”
窗外的雨突然变大,砸在文科楼的玻璃上噼啪作响。林阳想起昨晚写到凌晨的章节:主角带着社区孩子在暴雨里搭帐篷看开幕式直播,当电视里的烟花炸开时,孩子们把收集的荧光棒插在帐篷四周,帐篷顶的积水映出晃动的光,像一片悬浮的星海。此刻编辑部的灯光映在湿漉漉的窗玻璃上,和远处教学楼的霓虹交织成一片迷离的光网。
“林阳,你负责写‘长师学子看奥运’专栏的开篇,”李雪把话筒塞到他手里,“校广播台连线,现在就要录‘开幕式倒计时特别节目’。”他接过话筒时,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忽然想起雅典老火炬手说的“火炬是会传热的”,此刻这股凉意却像某种预兆,顺着手臂爬进心里——明天这个时候,北京的夜空该被奥运圣火照亮了。
(二)千里之外的津南直播
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时,林阳正在宿舍用笔记本电脑看开幕式彩排回放。屏幕上的脚印烟花在雨幕中炸开,赵磊突然把手机怼到他面前:“你姐连视频了!说津南商场的电视墙正在播开幕式准备花絮!”
视频里的李曼穿着带五环标志的围裙,身后是挤满顾客的商场大厅。“看见没?姐守着这台42寸大彩电,从下午到现在没挪窝!”她把镜头转向货架,“你老姑寄来的麻花摆在这里当‘奥运零食’,有个大爷买了十袋,说要边看开幕式边吃!”背景音里传来此起彼伏的“中国队加油”,有个扎蝴蝶结的小女孩举着纸板火炬从镜头前跑过,纸板上用彩笔写着“林阳哥哥加油”。
“对了,你小说咋样了?”李曼突然压低声音,“我跟你说个秘密——今天有个顾客是奥运志愿者,他说开幕式点火方式特别震撼,跟你书里写的‘玻璃球火炬’有点像,但更牛!”林阳心里一动,想起昨晚读者在评论区的猜测:“主角会不会用孔明灯做火炬?”“或者让萤火虫飞进火炬里?”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赵磊把宿舍灯关掉,笔记本屏幕的光照亮墙面贴着的奥运海报,福娃们的笑脸在微光中晃动。林阳想起《夏蝉与火炬》里的一个细节:主角为了让失明的社区老人“看见”奥运,把收音机绑在自制火炬上,播放赛场解说的声音。此刻电脑里传来开幕式彩排的解说声,混着李曼那边商场的喧闹,忽然觉得千里之外的津南和长春的这间宿舍,正被同一束即将点燃的火光连在一起。
“挂了啊!姐要去给顾客发奥运气球了!”李曼挂断前把镜头对准天花板,商场的吊灯被装饰成五环形状,蓝色的灯珠突然闪烁起来,像极了小说里孩子们用手电筒照在水面上的光斑。林阳放下手机时,发现书包拉链上的五环钥匙扣不知何时被蹭亮了,银色的环在黑暗中泛着微光。
(三)赛场边的文学灵感
八月九日清晨,林阳是被宿舍楼的欢呼声吵醒的。跑到走廊才看见,几乎每层的公告栏都贴着打印的奥运奖牌榜,中国代表团首日夺金的消息被红笔圈了又圈。食堂里的电视墙前挤满了人,当镜头扫过举重选手夺冠时,打饭阿姨激动得把勺子敲在不锈钢盆上:“小林同学!给你多打个奥运蛋!”
《夏蝉与火炬》的评论区在这天彻底爆掉。有读者截图了奥运首金的新闻,配文:“这是不是主角说的‘每个人的金牌都在自己的跑道上’?”还有人发现,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的解说词里,主播引用了小说里的句子:“真正的胜利不是超过别人,而是超过昨天的自己。”林阳盯着屏幕上的“108条新评论”,忽然想起老火炬手说的“故事就是光”,此刻这些光正从文字里溢出来,照进现实的赛场。
下午在图书馆查资料时,他被一阵争吵声吸引。靠窗的自习区,两个女生正对着笔记本电脑辩论:“我觉得开幕式的脚印烟花比小说里的玻璃球更浪漫!”“但小说里孩子们用荧光棒拼五环的情节更贴地气啊!”她们的争论引来周围学生围观,有人拿出手机翻小说段落,有人指着窗外讨论“长师版奥运五环”该用什么材料做。
林阳悄悄拿出笔记本,在新章节开头写下:“当主角在电视前看见奥运首金时,社区的孩子们正用粉笔在操场画领奖台。最小的那个男孩踮脚在‘冠军领奖台’上写自己的名字,说‘等我长大,要在真正的领奖台上唱国歌’。主角忽然明白,奥运金牌从来不止赛场上的那枚,每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里摘金夺银。”
(四)社区里的五环灯影
八月十日傍晚,林阳跟着校青协去社区做奥运宣传。刚进小区就看见居委会门口挂着巨大的五环彩灯,每个环都是用废旧轮胎刷漆做的,红色环里还嵌着几个亮着的灯泡,像被点燃的火炬。有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跑过来,手里举着用易拉罐做的迷你火炬:“哥哥!这是跟你小说里学的!”
活动现场支着白色幕布,正在播放奥运比赛录像。林阳负责教孩子们做奥运手工艺品,桌子上摆满了彩色卡纸、废报纸和塑料瓶。有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指着他书包上的五环钥匙扣:“哥哥,你的钥匙扣能借我看看吗?我想照着做个更大的挂在树上。”阳光下,男孩认真描摹五环轮廓的样子,让他想起《夏蝉与火炬》里那个总在课桌上画火炬的配角。
“林阳!快来帮忙!”居委会王阿姨抱着一摞宣传单跑过来,“有个大爷眼睛不好,看不清节目单,你给他念念今天的赛程。”老人坐在轮椅上,手里攥着个布包,听见“男子10米气步枪”时突然坐直了:“这个我知道!我儿子就是射击教练,现在在北京当志愿者呢!”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每篇关于奥运射击的报道都用红笔勾了边。
暮色渐浓时,社区的五环灯亮了起来。林阳站在彩灯下,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制火炬在小路上奔跑,易拉罐碰撞的叮当声和远处电视里的比赛解说混在一起。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跑过来,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刚才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让我给你的,他说谢谢哥哥的故事,让他知道奥运离我们这么近。”
纸条上用铅笔歪歪扭扭地画着个火炬,火炬上方写着:“等我长大,要当火炬手,还要写一本像《夏蝉与火炬》一样的书。”林阳把纸条小心折好放进钱包,抬头看见五环灯的红光映在老人的报纸上,也映在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上,忽然觉得这束光比北京赛场上的聚光灯更暖,因为它正照亮无数个平凡却闪着光的瞬间。
(五)星空下的火炬余温
八月十二日深夜,林阳在编辑部改完最后一版奥运特刊。窗外的校园静得能听见夏蝉的鸣叫,远处体育馆的灯光还亮着,那里正在举办“长师奥运夜”晚会,隐约传来《我和你》的旋律。他收拾东西时,发现桌角多了个纸包,打开是几颗彩色玻璃球,旁边压着张字条:“谢谢林阳哥哥的故事,这是我最喜欢的玻璃球,送给你当火炬的‘火种’。”
回宿舍的路上,他绕道去了奥运纪念林。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卡片在风中沙沙作响。他摸出白天收到的纸条,借着手机光读了一遍又一遍,忽然想起表姐李曼说的“火炬模型”,想起食堂阿姨的卤蛋,想起社区老人的报纸,这些片段像玻璃球一样在脑海里滚动,折射出不同的光。
手机震动起来,是李雪的消息:“《夏蝉与火炬》被选入‘全国大学生奥运文学精选集’了!出版社说你的文字里有‘看得见的奥运精神’。”后面跟着出版社的约稿函,标题是“后奥运时代的青春叙事”。他正要回复,另一条消息弹出来,是李曼发来的照片——津南商场的展示柜里,他的小说打印稿旁多了个真正的奥运火炬模型,标签上写着“林阳同款传递火炬”。
林阳靠在纪念林的长椅上,抬头望向星空。北斗七星在夜空中明明灭灭,像极了开幕式上那些脚印烟花的轨迹。他打开《夏蝉与火炬》的文档,新章节的标题栏里打下几个字:《蝉鸣里的五环》。正文开头写道:
“当主角在纪念林捡到那颗遗落的玻璃球时,夏蝉正叫得响亮。他把玻璃球对着月光,看见球心有个细小的气泡,像封存了整个夏天的蝉鸣。远处传来邻居家电视里的奥运解说声,解说员说‘这是一届属于所有人的奥运会’,主角忽然明白,奥运圣火从来不是只在鸟巢燃烧,它早就借着无数个像玻璃球一样的瞬间,在千万人心里扎了根。”
关手机时,屏幕亮起锁屏壁纸——还是那个冬天的雪景,但此刻看起来,雪地上的奥运五环轮廓竟像是用无数颗发光的玻璃球拼成的,每个球里都映着一张笑脸:有表姐在商场的,有食堂阿姨的,有社区孩子的,还有老火炬手眼角带笑的皱纹。
夜风送来远处晚会的尾声,《我和你》的旋律渐渐轻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虫鸣。林阳站起身,发现纪念林的每棵树下都多了些东西:有的埋着玻璃球,有的插着自制火炬,还有的放着写满祝福的卡片。他弯腰捡起一张掉在地上的卡片,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谢谢奥运,让我知道平凡的日子也能发光。”
走过操场时,他看见跑道上有人用荧光粉重新画了五环,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想起白天社区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想起编辑部里哗啦作响的报纸,想起北京赛场上那些奋力奔跑的身影,忽然觉得2008年的这个夏天,不是倒计时牌上消失的数字,而是此刻纪念林里沙沙的树叶声,是掌心玻璃球的微凉,是远处永不熄灭的、属于每个人的奥运之光。
他加快脚步向宿舍走去,书包里的玻璃球随着步伐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响。那声音像极了夏蝉的鸣唱,也像极了无数颗心在这个奥运年里,因感动和希望而发出的,共同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