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深冬裹着刺骨寒意,太极殿内却弥漫着浓重的檀香。唐太宗李世民负手立于龙纹屏风前,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与密报,眉间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玉符案自爆发以来,朝堂内外暗流涌动,波斯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朝中势力纷争不断,这一切都如同一团乱麻,缠绕在他心头。
\"陛下,尚宫局苏璃求见。\"殿前太监尖细的嗓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宣。\"李世民转身,目光落在缓缓步入殿内的身影上。只见苏璃身着一袭月白色襦裙,外披绯红织锦短袄,青丝高高盘起,斜插一支白玉簪,虽未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冷气质。作为尚宫局中最年轻的女官,她以聪慧机敏和心思缜密闻名,在处理宫中大小事务时,总能展现出过人的能力。
苏璃款款上前,盈盈下拜:\"臣妾苏璃,参见陛下。\"
\"起来吧。\"李世民示意她起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她,\"朕听闻,你对波斯文字和西域风物颇有研究?\"
苏璃微微一愣,随即答道:\"回陛下,臣妾自幼喜好研读典籍,尤其对西域诸国的文化、风俗多有涉猎,也曾研习过波斯文字。\"她心中暗自揣测,陛下突然问及此事,定与近日的玉符案有关。
李世民走到案前,拿起一卷染血的密报,重重地放在桌上:\"玉符案牵连甚广,波斯人在长安暗中布局,朝堂之上亦有内鬼相助。朕命你暗中彻查此案,记住,只向朕一人复命。\"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苏璃心中一震,她深知此案的复杂与凶险,稍有不慎,不仅无法查明真相,还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她并未露出丝毫怯意,反而挺直脊背,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臣妾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不过,此案涉及多方势力,朝堂内外盘根错节,臣妾恳请陛下允许调用内廷暗桩与掖庭刑狱,以便行事。\"
李世民凝视着她,良久,缓缓点头:\"准了。明日起,陈玄策听你调遣。他曾深入月氏故地,对玉符之事有所了解,你们二人联手,或许能撕开这重重迷雾。\"
苏璃心中一动。陈玄策的大名她早有耳闻,这位曾一人灭一国的传奇将领,不仅勇猛善战,更有过人的智谋。与他合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谢陛下隆恩。\"苏璃再次下拜。
\"下去准备吧。记住,此事机密,不可有半点疏漏。\"李世民挥了挥手,神色疲惫。
离开太极殿后,苏璃并未直接返回尚宫局,而是独自一人漫步在宫中长廊。夜色渐浓,宫灯次第亮起,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寒风掠过,掀起她的衣角,她却浑然不觉,满脑子都是陛下的密令和即将面临的任务。
她想起自己初入宫时的情景。十四岁的她,为了给家中病重的母亲筹钱买药,毅然决然地踏入了这深似海的皇宫。从司言司最底层的小宫女做起,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坚韧,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这一路走来,她见过太多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也练就了一身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本领。
但玉符案与以往处理的宫中琐事截然不同,它关乎大唐的安危,牵扯到西域诸国的阴谋。苏璃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她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将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回到尚宫局,已是深夜。苏璃坐在窗前,借着烛光,翻开自己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西域典籍。她的目光停留在一本记载波斯文化的书卷上,仔细查找着与玉符、阴阳双契相关的线索。书中关于波斯神秘教派的记载引起了她的注意,那些教派据说掌握着古老而强大的力量,一直在暗中寻找失落的神器。
\"或许,这就是突破口。\"苏璃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光芒。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推测和计划。此时,窗外的月光洒在她专注的脸庞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与此同时,在将军府中,陈玄策也收到了陛下的旨意。当得知自己将与尚宫局的女官苏璃合作时,他不禁感到有些意外。在他的印象中,宫中女官大多只负责内务,与这等关乎家国安危的大案似乎并无关联。但既然是陛下的安排,必有深意。他决定明日一早便去尚宫局拜访苏璃,商讨查案之事。
夜色渐深,长安城在一片寂静中沉睡,然而,一场围绕着玉符的惊心动魄的追查行动,即将拉开帷幕。苏璃和陈玄策,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因为玉符案而走到了一起,他们将携手面对前方的重重迷雾与未知的危险,为揭开真相、守护大唐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