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阮公诗十五首?其七
江淹
夏后乘两龙,高会在帝台。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
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群才。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
高阳邈已远,伫立谁语哉。
《效阮公诗十五首·其七》赏析
江淹此诗借古喻今,通过对夏后等远古圣君时代的描绘,抒发对盛世不再、贤才难遇的感慨,风格沉郁,富有历史厚重感,延续了阮籍诗歌隐晦曲折表达情感的特点。
一、主题思想
1. 缅怀盛世,追慕贤才:诗的前六句描绘夏后氏在帝台盛会的宏大场景,“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渲染祥瑞气氛,“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群才”展现贤才汇聚,表达对古代贤君与盛世的追慕,暗示当下缺少这样的贤才和政治清明的局面。
2. 感慨时光,叹盛世难再: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指出时光流转,盛世不再。诗人借四季变化象征历史变迁,表达对往昔盛世消逝的无奈与惋惜,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状况的不满。
3. 孤独寂寥,知音难觅: “高阳邈已远,伫立谁语哉”,“高阳”指代古圣君颛顼,表明古圣已远,诗人独自伫立,无人可倾诉。体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寂寞,渴望贤主与知音,却求而不得的苦闷。
二、艺术特色
1. 用典与想象结合:运用夏后氏、高阳等典故,结合想象描绘帝台盛会,使诗歌充满历史感与画面感,借古事表达对现实思考,引发读者对古今兴衰的联想。
2. 借景抒情与象征: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借祥瑞之景抒情,象征盛世气象;“四时有变化”以四季变迁象征历史发展,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增强诗歌感染力。
3. 情感层层递进:从对盛世的追慕,到对盛世消逝的感慨,再到知音难觅的孤独,情感逐渐深化,使诗人的忧思与无奈更强烈地传达给读者,引起共鸣。
解析
1. 夏后乘两龙,高会在帝台
- 解析: “夏后”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传说他能驱使神龙。此句描绘大禹驾驭着两条龙,前往帝台参加盛大聚会的场景。这一奇幻的描写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神圣、庄重且宏大的氛围,展现出远古时期的超凡与神秘色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神话传说的时代,同时也暗示了诗中所描述的场景是一个非凡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
2.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
- 解析: “荣光河雒出”中,“荣光”指瑞光,古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河雒”即黄河与洛水,传说上古时期,黄河出现背负河图的龙马,洛水出现背负洛书的神龟,圣人依此创制八卦和九畴,因此“荣光河雒出”象征着祥瑞降临,暗示当时的时代充满吉兆,是一个昌盛繁荣的时期。“白云苍梧来”里,“苍梧”是传说中舜帝南巡驾崩后葬地,白云从苍梧飘来,增添了一种悠远、神秘的历史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也进一步渲染了这一盛会的不凡与庄重。这两句通过对祥瑞之景的描绘,烘托出夏后时代的辉煌与神圣。
3. 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群才
- 解析: “侍御”指在夏后身边侍奉、辅佐的人,“贤圣”和“群才”强调这些人皆是德才兼备之士。此句描绘出在夏后身边,围绕着众多贤能之人,他们在政治舞台上有序地升降进退,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这表明当时人才济济,政治清明,贤才得以施展才华,也反映出诗人对那个时代人才汇聚、政治理想得以实现的向往之情。
4.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
- 解析: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四时有变化”以四季的自然更替,象征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和历史的演进。“盛明”指代前文所描述的夏后时代的昌盛与光明,然而这样的盛世却“不徘徊”,不会停留驻足。诗人借此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盛世已经远去,表达出对盛世不再的无奈与惋惜之情,暗示现实与过去的昌盛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当下的不如意。
5. 高阳邈已远,伫立谁语哉
- 解析: “高阳”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号,“邈已远”表示颛顼所处的时代已经非常久远。诗人以高阳指代古代贤明的君主,感慨古圣时代已遥不可及。“伫立谁语哉”描绘出诗人独自站立,却无人可以倾诉心声的孤独场景。此句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在现实中因难以遇到像古代贤君那样的知音,而产生的孤独寂寥之感,进一步强化了诗歌对往昔盛世的追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之情。
句译
1. 夏后乘两龙,高会在帝台:
夏后氏驾驭着两条巨龙,在帝台举行盛大的聚会。
2.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
黄河洛水浮现祥瑞之光,白云从苍梧之野悠悠飘来。
3. 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群才:
侍从左右的大多是贤圣之人,朝堂上人才济济,各展其才。
4.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
四季更迭不断变化,那昌盛光明的时代已不再停留。
5. 高阳邈已远,伫立谁语哉:
高阳氏(颛顼)的时代已如此遥远,我独自伫立,又能与谁诉说呢?
全译
夏后氏乘坐着两条巨龙,于帝台之上举行盛大的聚会。
黄河与洛水浮现出祥瑞之光,白云从苍梧之野悠悠飘来。
在夏后氏身边侍奉辅佐的多是贤圣之人,朝堂之上,众多才华出众之士有序地施展抱负。
春夏秋冬四季不停地更迭变化,那昌盛光明的时代却已一去不返。
高阳氏(颛顼)所处的时代已如此邈远,我独自久久伫立,又能与谁倾诉心中的感慨呢?